最 受 歡 迎

人有四種福相,你一定要修!

人有四種福相,你一定要修!   從做人、做事的角度,人有兩大貴相和兩大富相,這道出了人生的四大福相。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01   第一福相:端莊厚重   端莊厚重,端莊和重,都是厚的效果。可以說,這四個字的核心就是厚。只有做到了「厚」,才能真正端莊、重。   《易經》曰:君子以厚德載物。《道德經》上說: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金剛經》裡的這四句話,讓人如大夢初醒!轉載文章

《金剛經》裡的這四句話,讓人如大夢初醒!轉載文章1 《金剛經》是佛祖跟須菩提的對話,共5000字。裡面有這樣一段經典對話:佛祖問須菩提:恆河裡的沙子多不多?須菩提說:當然多!佛祖又問:如果有人散盡家財,像恆河裡沙子這樣多的財富,去做慈善,這算不算一種功德?須菩提說:這當然是莫大的功德!佛祖說:有一種功德比這個更大!那就是你開悟之後,把《金剛經》裡的最核心的四句話解釋給世人聽,讓更多的人都開悟,這才是莫大的功德!如果有這樣的人,那麼世界上所有的寺廟都應該供奉他!為什麼這四句話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和功德呢? 2我們就來看看這四句話:第一句: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非菩薩。佛祖說:如果你看到的菩薩,他長的像我這樣的人,或者你這樣的人,或者像路人甲乙丙這樣的人,再或者像一個長壽的人,那他都不是菩薩。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拜的那個菩薩,他擁有像人一般的樣貌,那都不是菩薩。菩薩根本就沒有「人相」,也沒有相。大家想一下,我們在寺廟里看到的佛祖和菩薩,都是留著古印度人的髮型,穿著古印度人的衣服,用的都是古代印度文字。佛祖為什麼那麼偏心,不穿中國人的衣服,留中國人的髮型,說漢語?所以我們在寺廟里看到的佛祖,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佛祖。那只是一個相而已。 第二句:「凡以色拜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是:凡是看見我就拜我的人,或者聽到我的聲音就來求我的人,都是執迷於佛祖表相,這是邪道,永遠都見不到如來。很多人遇到寺廟就燒香,遇到菩薩就作揖。他們認為給菩薩燒一炷香,菩薩可以保佑自己,這是非常荒謬的認知,簡直就是歪門邪道。如果內心有如來(開悟),那麼你隨時可以見到他,你們就像熟悉的朋友,經常拜來拜去反而會尷尬。相反,如果你內心沒有如來(不開悟),即使你天天拜他也沒有用。其實很多人燒香拜佛,拜的是自己的慾望,他們是在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比如財富/名利等等。如果一個人放棄了現實中的成長,而靠燒幾柱香就可以福祿雙全了,那這也太容易了,大家還需要奮鬥做什麼? 第三句:「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意思是:如果一個人不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能看透各種事物表象背後的本質,就相當於見到佛祖的真身了。所謂」如來「,並不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能夠看穿真相和本質的能力。我們平常直接可以看到的相都是假象,一切表象都是我們內心深處的虛設,一旦你可以穿透表象而看到真相,那麼如來就在你心中了,你就徹悟了!大家之所以看不到真相,也是因為真相往往都是複雜又殘忍的,一個人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即便你把真相和價值呈現在他面前,他也接納不了。第四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意思是:一切能被表述出來的方法,都不是永恆的方法,就像露水和閃電一樣,隨時都會破滅。《道德經》開篇的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凡是能被表達的道理,都不是永恆的道理,都有不成立的時候。因此,凡是直接告訴你方法、技能、答案的老師、書籍、課堂,都是濫竽充數的。很多人總是企圖從別人或外界那裡找到方法,就像去求一把萬能鑰匙,讓自己不用思考/成長,躺著不動就能把所有問題給解決了,這就是典型的找捷徑,偷懶。方法是認知提升到一定階段自己悟出來的,是靠執行和實踐逐漸摸索出來的,這個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更不會有直接拿來就可以用的辦法。無論多麼高明的老師或者成功人士,他們最多只能給你一個啓示,真正的方法必須靠你自己去悟,這就是「求人不如求己」。「應作如是觀」的意思是,我們不要被方法束縛,而是要掌握住本質和規律,也就是那個「道」,一旦抓住本質和規律了,一切表象在你面前都如夢幻泡影。萬事萬物在你面前,如同洞若觀火,你可以隨時將紅塵世俗置之度外,這就是一種灑脫。這種能力,瑜伽稱為「梵」,上帝稱為「愛」,儒家稱為「仁」,佛家稱為「空」,中國人稱為「道」。我們經常說的得道高人,指的就是這個「道」!不著相,不住相,才能見如來! 在《金剛經》末尾,也就是佛祖和須菩提的對話即將結束的時候,佛祖問須菩提:我對你說什麼了嗎?須菩提說:不不不,你什麼都沒說。佛祖笑著說:那說明你懂了。而這個時候,如果須菩提拿著記滿筆記的本子告訴如來,你說的我都記在上面了,那說明它根本沒有真正理解佛祖的這四句話,因為它著相了。記住,忘記一切表相,只去參它的本質,才能真正讀懂這四句話。這就是《金剛經》裡四句話的價值,它幫我們開悟!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開悟」。無論是孔孟、佛祖、老莊,還是瑜伽,上帝,它們存在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引導我們進入開悟的狀態。

把握當下的善緣

把握當下的善緣   命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把握住當下的每一個善緣,盡自己的能力幫助每一個人,你的命運會越來越好。在這個世間,我們會同很多人相識、相遇、相知。相逢是緣,相知是福。   有一些人會一見如故;有一些人,雖然天天見面,卻形同陌路;還有一些人,我們會毫無理由地對其心生厭惡。為什麼會這樣?很多人會說:“這是緣分。”但是進一步思考,緣分又是從何而來呢?為什麼我們和不同的人會有種種不同的緣分呢?   如果相信輪回,對緣分就不會感到奇怪,因為人與人的關系並非開始於今生,還有許多前生帶來的烙印。在過去生,有些人曾經是我們的親朋故友;有些人則是我們的冤家仇敵。當我們彼此在今生再度相逢、相遇的時候,這種烙印就復蘇了,驅使我們將過去的愛恨情仇繼續演繹下去。   明朝的朱元璋出過家,所以很了解民間疾苦,他後來做了皇帝,還是仍然會抽時間輕裝簡從,去微服私訪。有一次他微服到一個山區,又饑又渴,再加上烈日炎炎,迫不得已就到一個山神廟去休息一下,剛好有一個農夫下田種地,也想到山神廟去燒香,看到有一群人在那裡又饑又渴,就很憐憫他們,把自己水壺的水倒出來給他們喝。“渴時一滴水,勝過甘露瓊漿。”朱元璋飲了以後很高興,馬上地把這個農夫的姓名、家庭住址都詳細記錄下來了。隨後就下令賞賜這個農夫做縣令。   本縣的一位秀才連續參加了十年的科舉考試都沒有中舉,他聽說這些事情以後,很不服氣,就在山神廟的牆壁上提了兩句詩。那正好是朱元璋微服私訪返回的必經之路,當朱元璋經過山神廟時,進去一看,那個牆壁上就多了兩句詩:“十載寒窗下,不如一杯茶。”他就想:這肯定是某一個窮酸秀才所寫的,在發牢騷了。   就是說,我寒窗苦讀十年了都沒有功名,而這個農夫僅僅遇到了皇帝,給他獻了一杯茶,馬上就能做一個縣長,覺得這個人生太不公平了。朱元璋馬上拿起毛筆來就補了兩句話:“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意思是雖然他的才能沒有你那麼高,也沒有你那麼多文化,甚至於還不識字,但是你命不如他。   所以說,如果我們不了解生從何來,我們的生命是沒有根的。如果我們不了解死往何去,我們的生命就沒有歸宿感。一個找不到根和歸宿的人,自然就會缺乏安全感,這也是現代人極為普遍的一種心理狀態。   因此,真正的安全感不在別處,而在於我們能夠把握當下的心行,當下奉獻人生、覺悟人生,當下廣結善緣,善緣好運。   南無阿彌陀佛 🙏🙏🙏 (轉載)

印光法師:凡修一切法門,總以至誠恭敬

印光法師:凡修一切法門,總以至誠恭敬 文鈔原文:靈峰之勸人夜禮觀音,不可死執,便謂定須夜禮。不過以夜靜心淨,最易見效。不使人知,亦不可執,乃治好名之念。若不能不令人知,則人知亦有何過。若炫賣自己修持,則便求名聞矣。今人不修法華懺法,何須簡察法華三昧修證之相。凡修一切法門,總以至誠恭敬,求心與道合,心與佛合。不以見勝妙境界為事,即可不墮魔事。若以躁妄心,欲見勝妙境界,其心之冀望,如飢如渴,即墮魔之由。縱令不喪心病狂,亦幸耳。——《印光法師文鈔》• 復念佛居士書三 白話譯文: 蕅益大師勸人夜晚禮拜觀音,不可死板執著,就認為一定要夜晚禮拜。不過是因為夜晚安靜,內心清淨,最容易見效。(修持)不讓他人知道,也不可以執著,這是對治喜好美名的念頭。如果不能不令他人知道,那麼別人知道又有什麼過失。如果是炫耀賣弄自己的修持,就成為求取名聞了。現今的人不修法華懺法,何須簡別觀察法華三昧的修證之相。凡修一切法門,總以至誠恭敬,求心與道合,心與佛合,不以見到勝妙境界為事務,就可以不墮魔事。如果以躁妄心,想見到勝妙境界,這個希望的心,如飢如渴,就是墮魔的因由。縱然不喪心病狂,也是僥倖。——如誠法師譯

忍辱可以這樣修!

忍辱可以這樣修!達真堪布 常常把別人的好處和恩德放在心裡,而不要把別人對不起自己的事放在心裡,有度量,懂得感恩,就掌握了人生快樂的秘訣!   忍辱波羅蜜:   其實學佛修行就是在對境中學修,最後才可以解脫成佛,這是最好的對境,也是學佛修行良好的機會,是提高自己,成就自己的助緣。   當我們面對怨敵或者逆境時,需要修安忍。如何修持呢?   首先,可以憶念嗔恨心的過失。嗔恨心的過失非常大,若能憶念,則對怨敵的傷害就無所謂了,也不會再計較了。他人傷害你的時候,心裡想:我不能生嗔恨心,嗔恨心的過失非常大,這樣就能不計較了。這是一種方法。   其次,當對方加害你時,也可以從因果的角度修安忍。今生今世他來傷害你,說明你曾經傷害過他。比如,有人欺騙你,搶你的東西,搶你的位置,搶你應得的利益,你要提醒自己: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不虛假的。之所以今生今世自己遭遇了這些,一定是前世傷害過他人,傷害過眾生的緣故。從因果的角度修安忍,這個力量更大。

一切不要問 傻傻念佛福報自來

一切不要問 傻傻念佛福報自來 (轉分享) 我們念佛人經常問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樣那樣的事情。 善導大師讓我們“三不問”——不問時節久近,不問罪福多少,不問時處諸緣。 《01》不問時節久近 不問時節久近,指的是時間、時節。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