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法成法師:修學《金剛經》九字核心 誰記住誰得福

法成法師:修學《金剛經》九字核心 誰記住誰得福 編者按:《金剛經》是佛教的經典著作,也是流通最廣的佛經之一。《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能斷金剛」就是比金剛還堅固的意思,經文內容包含了對人生、生死、宇宙、法意等種種思考,在佛與弟子的對話中為我們解惑種種答疑,是一部開智慧、了脫生死的無上法藏。想要讀懂這樣一部經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法成法師在廣州光孝寺安居講座中,就為大家講述了《金剛經》的九字核心,接下來請看: 《金剛經》:開啓成佛之道的金鑰匙 《金剛經》是佛門之中至關重要一部經典,把《金剛經》弄明白了,無論在家出家,就都不會迷路;方向明確,就有動力和辦法去克服障礙,慧根、佛性種子就會慢慢開顯,在廣行六度萬行中慢慢使福德智慧趨向圓滿,功德圓滿,當下是佛。 《金剛經》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也非常重要,中國佛教的特質在於「禪」,而禪宗的真正建立就是依託於這部《金剛經》。六祖從五祖處領受這部《金剛經》,得其要旨,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格局。在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禪宗最晚出現,但卻是生命力最強、影響最廣的。今天漢地百分之八十的寺院都是禪宗,百分之八十的弟子都是禪門弟子。 所以,《金剛經》是開啓成佛之道的金鑰匙,是了諸煩惱、離一切苦的清淨智,是引導煩惱眾生歸於佛陀果地所必須要成就的大智慧。我們不僅要把《金剛經》弄懂,還要解行並進,如此學佛才能真正得益。

打坐時怎樣克服障礙?

打坐時怎樣克服障礙? 濟群法師   佛法告訴我們,修行如一人與萬人敵,當然會有障礙。因為修行是改變原有習慣,對我們這顆混亂的心進行重新管理,全面整治。但無始以來,生命已形成巨大慣性,很難真正脫離原有運行軌道。這就必須發起出離心,也就是對五欲六塵的出離,對生命原有軌道的出離。我們初學打坐時,往往妄想紛飛。事實上,這正與平日的執著有關。最在乎的,必定是打坐時出現最頻繁的念頭。而那些我們從不在乎的,自然不會形成干擾。   所以,修行首先要有強烈的出離意願,唯有這樣,才能排除外緣干擾。就像我們在一個地方呆煩了,一刻也不想忍耐,只求速速離開。這時,此地的一切不再使我們產生留戀。若離開的願望並不強烈,就難免有些牽掛,有這樣那樣讓人戀戀不捨的執著。如是,讓你立刻放下那些干擾打坐的念頭,也就很困難了。   此外,應以佛法智慧審視人生,透徹世間,培養超然的心態。再打坐時,就不會浮想聯翩了。心是可以調整的,我們想起幸福往事,會怡然自得;引發痛苦記憶,會悲從中來。但每個人對幸福和痛苦的感受程度又是不同的,面對同一件事,不同人會作出不同反應。這就取決於我們觀念和心態的差別。 心又像有很多頻道的電視台,若不是對其中某個頻道有強烈興趣,往往會東想西想,思緒紛飛,就像我們平時坐在電視前拿著遙控器不停調台那樣。如果我們能經常念死無常,念三惡道苦,念人身難得,就能逐漸強化出離心。久而久之,心中唯有解脫的意願,別無他念。如此,便能鎖定這一頻道,就像球迷遇到世界杯直播時,其他任何節目都不會使他轉移目標。如果我們能夠排除一切干擾,修行障礙自然隨之減少。

【修淨業的念佛人,文鈔不可不讀】

今天真找不到良師益友,就讀《文鈔》,你就是印光大師的私淑弟子。 【修淨業的念佛人,文鈔不可不讀】 佛法流傳至今,已二千餘年,弘法大士,為我們留下了無以計數的珍貴法寶。然欲一一深入,實非今人之所能。縱然窮其畢生精力,亦難窺其全貌。故有識之士,無不擇其法緣,一門深入。而末法之今日,因感歎於「生死海深,菩提路遠」,故有心智士,大多用心淨土一門,以此自行化他,同歸淨域。故整理、研習、薰修淨宗法寶,自成今人之所需。凡淨宗之要典,如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五部九卷、蓮池大師《彌陀疏鈔》、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印光大師《文鈔》等,無不為時人所關注,廣行流通,習以成風。此即「時機愈下,淨土愈昌」之明證也。然而古疏,則因融通之故,理多高深,難契時機,故隱而不暢。如宗教通攝之《彌陀疏鈔》,因其「廣大精微」而漸隱。雖不乏研修之士,終難普應群機。《彌陀要解》雖「直捷要妙」,為時人所喜樂。因以天台詮釋淨土,玄理迷人,若無知識引導,亦難得其實益。所謂執於理性,失卻寶珠也。如是未契彌陀大願,偷心豈易死哉;縱欲寶此一行,終難落於實處。 唯有近代印光大師《文鈔》,可謂融通古今,深入淺出,為今人學修之最好指南也。任何種根機,皆無高深之嘆,可入念佛一門。大師影響之深遠,可用無遠弗屆來形容。一部《文鈔》,風行天下,凡淨業行人,及有識之士,無不視為圭臬。 佛法自古印度傳於中國,曾有八大宗派興盛於世而光大佛法之弘傳。眾生各取所需,各得其益。然於今末法之時,因根機陋劣、五欲熾盛、大聖隱沒,難修難證之法門,已難以再現其昔日的光彩,雖學修者多,但證果者少。而能透過一線之天看到解脫之希望者,可謂只有淨土一門了。以淨土法門,全仗佛力故,只要能念佛,仰仗佛力,任何人皆可往生去,即生成就。 大聖佛陀早為預言:「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故淨土宗自曇鸞、善導開宗以來,即蓮風盛行,獨被天下,一句名號,輝耀古今,因此而念佛往生者,不可計數。因代有高人,弘傳此法,故而上行下效,一致進行。及至近代,弘傳中興淨土法門影響之大者,則莫過於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大師集立德立言立行於一身,譽滿天下,德化無邊。一部《文鈔》,因其善契時機,普被三根,風靡寰宇。蒙恩得度者,何可計數。 故有云:「大藏可以不看,《文鈔》不可不讀也。」良以大藏甚多,未入門人,難得其要。求其引人入勝,將禪淨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滯,語言顯淺,意義平實,為研究古德著述之初步嚮導者,其唯《印光法師文鈔》也。吾人若能息心研讀,當自知之。 大師雖深通宗教,但其弘化,與人不同,不重奇特神異,不重玄妙高深。其所注重者:在「知因果」與「修淨土」;所倡導者:唯「敦倫」與「念佛」。以能深信因果,則人不自欺;能歸向淨土,則必得解脫。因果與淨土,成為大師一生教化之根本。其因果之落實在敦倫盡分,其淨土之正業在老實念佛。敦倫行世善,念佛求往生。如是世出世法,兩得其圓。善說法要,無過於此。 一代時教,了生脫死之法,浩如煙海,玄妙高深之理,他宗所共談,大師何故獨守平常,專提念佛一行?此乃法門「簡易超勝」及「時節因緣」所致,觀其與某居士之對白,即知其睿智悲心,非泛泛而談者所可比擬也。曾有雲泉之居士於普陀山拜訪大師,相談良久,將辭去時,大師攜手囑曰: 從來禪教諸祖嘗曰:天臺教觀一宗,如或無人傳之說之,則為佛法趨滅之時,今則不然矣。 雲泉之殷勤問故,大師喟然歎曰: 今日聖教愈趨愈下,人根淺薄,於止觀一法,得出生死者,萬無一二,唯淨土可依怙耳。設今淨土一宗,無人傳之說之行之者,則佛法真畏將滅盡矣,吾人為佛弟子,尤宜勉焉。 佛法法法雖好,但貴在契時契機,於末法之今時,聖教愈趨愈下,人根陋劣淺薄,高深玄妙之法,皆無力度脫如是眾生,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若淨土一宗,無人傳之說之行之者,則佛法將滅盡矣。慧眼圓明、悲心切切、欲利眾生者,豈不力弘淨土,令正法久住乎?以是之故,大師一生,雖密護諸宗,但力弘淨土,辨禪淨之異,顯難易之別,重信願之真,明專雜之行,重重開顯,處處指示,於知見網中為末世眾生釐清徑路修行之心要,欲使淨土一宗,經久傳承不絕,眾生解脫有望也。 生於亂世,大師之弘法,多為書信往來,彙集而成百萬餘字的巨著《印光法師文鈔》。大師淨土思想,既融會了淨土三經及古大德之要義,又契合於時代根機,而深入淺出、隨意發揮,可謂機理雙契。雖密護諸宗,而處處指歸淨土;雖應機說法,而法門宗旨不變。因《文鈔》多是書信往來,又零散無序,故欲系統、全面、穩當把握大師淨土思想,亦頗為不易,如何透過《文鈔》而識得淨宗心要,於依止大師學修淨土法門者,至為要緊。 綜觀《文鈔》,可以清晰了知,大師弘揚淨土,極力彰顯淨土一法與其他法門之不同,其開顯此法「簡易殊勝、獨特超越、微妙難思」之處,尤其值得淨業行人特別注意。大師淨土思想雖廣,可從以下幾方面窺知其要。 一、特別法門: 佛法無量門,歸元雖二無,方便各不同。如何認識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之間的異同?此為學修淨土者之要務。大師判其他法門為通途法門,淨土法門為特別法門。所謂「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也。詳如下文所言: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亦屬自力。 今以喻明: 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特別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里;特別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 此一分判詮釋,簡要明瞭,讓人一目了知:佛法雖多,不出二門。一者為通途自力修行之法,依戒定慧斷貪瞋癡而了生死,此如畫山水,一筆一畫漸次而成。一者為特別仗佛力之法,依信願念佛乘願往生而了生死,此如照山水,重重峰巒一照俱了。二法之頓漸難易,一目了然。 此通別二法之判,實承續了曇鸞、道綽、善導一脈「難易二道、聖淨二門」之教判思想。觀印光大師一生,原本極為尊重傳統,以古為師,但於判教上則另立名目,新意顯然。如此分判,可謂應時機之所需,以標顯淨土一法,異於他宗他教,須另具隻眼,不得以通途法論特別法,不得以自力行論他力法。不如是突顯,則人多混而不分,一視同觀,以通途論特別,棄佛力執自力,難免自誤誤他,同失淨土殊勝之利益。若明瞭「通途、特別」之異,方知二法宗旨不同,難易有別,力用懸殊。學修淨土者,首當於淨土法門之「特別」處著眼,方可得其旨趣,捨自力之心執,歸他力之本願,獲往生之大益。 如大師所言: 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 通途特別,雖同為兩種勝法,但宗旨、行法、利益、應機等大為不同,不可一視同觀,若妄以通途法論特別法,以為圓融,未免兩失其宗。如大師所言:「各別論之則有益,混融論之則有損」、「離則兩益,合則兩害」也。能得其益而免其害,方可謂善學淨土者也。大師「通途、特別」之判,即欲為末法眾生特別選出淨土一門、念佛一行。此實可謂悲心與智慧之選,既順彌陀本願,亦順釋迦本懷,更順諸佛證誠,尤順今時之機。 二、全仗佛力: 淨土法門為特別法門,其特別何在?詳觀《文鈔》,知特別之處甚多,若論根本,則在「全仗佛力」。 如大師云: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 淨土法門,全仗佛力。 所謂佛力者,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力。《文鈔》中對「淨土法門,全仗佛力」多有闡發,詳明淨土一法,無論何人,只要能念佛,求生西方,則仗佛慈力,皆可往生淨土去。 今引一言以明其旨: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淨土教法,由來已久,不但印祖極力提倡淨土一法,全仗佛力,古來大德無不共同發揮此一要義。其中尤以曇鸞、善導一系教法,於「全仗佛力」處發揮透徹至極,若通觀曇鸞、善導教法,則於「全仗佛力」處更易明瞭。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言: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善導大師《觀經疏》言: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又《法事讚》言: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此皆「全仗佛力」之最要開示,學修淨土者,欲得往生大利,欲得真實安心,自宜善加著眼心,細心體會。 淨土法門,因全仗佛力,故此法之「行持、對機、利益」大異於一般通途法門。 就行持言:但念一句佛名; 就對機言:通攝聖凡有情; 就利益言:同得往生成佛。 二法之不同,如龍樹菩薩所云:通途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更有墮落之憂。特別者,稱名自歸,即入必定,一生即可成佛。 以喻言之:通途如陸路步行,艱辛多苦;特別如水路乘船,樂往速超。古德云:「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亦可謂二法門之最善形容者也。故修學淨土法門者,當於「全仗佛力」之特別處著眼,不可與通途法門並論,若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將他力門作自力用,則其失也大矣。 三、易行功高: 淨土法門,因全仗佛力故,行持極為簡易,功德至極甚深。無論何人,但稱六字洪名,即可乘佛願力,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聖見,二皆不生。惑不期斷而自斷,德不期證而自證。一切皆法爾自然,天然妙成。 大師讚此法云: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又云: 莫訝一稱超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 一代時教,法門雖多,無如此殊勝之力用者也。他法或簡易而不殊勝,或殊勝而不簡易。唯此淨土一門,既簡易又殊勝,所謂「至簡至易,至頓至圓」也。大師於此「勝、易」二德處處釋之,以啟人正信,開人正智。 如其所云「易」者: 淨土法門,但恐信不及, 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所云「勝」者: 一生西方,即入佛境界。凡心已無,佛慧日開。較比參禪研教、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勝過無量無邊倍矣。 勝易二德,為淨土法門根本,古大德於勝易二德,多有闡釋。 引用一二,以資詳解。 龍樹菩薩《易行品》云: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 天親菩薩《往生論》云: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善導大師《法事讚》云: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往生禮讚》云: 到彼花開聞妙法, 十地願行自然彰。 學淨土者,於此勝易二德,當細為用心,若能深入《文鈔》,並能通觀古今,自知淨土法門此一殊勝奇特之益。 四、普被三根: 佛法雖多,旨在了生脫死。而修持之要,貴在契理契機。一代時教,無量法門,雖無不為了生脫死,但若論「契理契機之法,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最為第一。」以淨土法門,全仗佛力故,只要能生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任何人皆可往生淨土,疾成佛道。因其易行,所以五逆十惡亦得往生;因其功高,所以等覺菩薩一致西歸。其他法門,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唯此淨土一門,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易行功高,五乘齊入,似小而大,似淺而深,即事即理,即因即果,圓收圓超一切法門,應時契機通於古今,故得以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則攝等覺,下不遺逆惡。如《華嚴》以菩薩迴向往生,圓收最上之機;《觀經》以五逆十惡往生,攝盡最下之人。此所謂「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智若愚通行之法」也。故大師處處彰顯此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益。 其言: 上之則文殊普賢,久成佛道之大菩薩;下之則五逆十惡,將墮地獄之惡眾生,皆承彌陀接引之力,皆為淨土所攝之機。可見法門廣大,了無棄物。佛願宏深,等視眾生。 佛法如是之廣大,何以獨有淨土一門念佛一行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究其實,一則念佛易行,二則本願不虛。念佛一行為彌陀選擇之本願:「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一大悲本願,不簡智愚,不論善惡,普攝萬機。十方眾生,只要回心念佛,都成阿彌陀佛大悲救度之機。 印光大師讚彌陀大悲本願云: 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佛眼等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不論其罪福多少、善根深淺、功德大小,只要歸心,無不來迎。因有無簡擇之本願,故念佛一法上下通攝,凡聖齊往。一代時教,法門雖多,唯此一門,普應群機,平等普度。 五、諸佛本懷: 諸佛如來以一大事因緣故,出興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就通途而言,在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同成佛道也。因眾生根機不一,故使如來特開種種大小權實不同之法。然法門雖多,無有一法能普應群機,疾成佛道。致使如來普度眾生之心,不能大暢,故我釋迦,於種種法門之外,別開淨土一門,使聖凡有情,同於此生,得出苦海,生彼樂邦,共成佛道。法門至為簡易,功德極為高深,應機最為究竟,暢佛本懷,無過於此。 如大師所云: 此實一代時教最妙之法,上聖下凡共由之路。遍透九界之機宜,極暢如來之本懷。 諸佛出世之大事因緣,因有此法而得以圓滿矣。故十方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證讚此法不可思議功德。九界有情,聞此法者,無不欣願求生淨土。一代時教,唯此一法是最簡易之法、最高深之法、最圓滿之法,是十方諸佛下度眾生之法,是九界眾生上成佛道之法。 誠如大師所云: 捨西方捷徑,九界眾生,上何以圓成佛道;離淨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學修淨土者,若能深入教典,詳知淨土法門「善契機理、通於三時」之微妙超勝,方知一代時教,皆不能比其力用也。 如善導大師所言: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普應眾生之機,釋迦如來雖廣開種種法門,但處處指歸淨土一門,念佛一行。此法可謂千經指歸,萬論均宣,諸佛證誠。誠所謂「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也。暢佛本懷,無過於淨土。 如大師所言: 了君大事唯修淨,暢佛本懷在往生。 六、普勸修持: 佛法修持,旨在了生脫死。而欲了生死,實不在多,旨在能了。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為成就此事而已。故雖一字不識,能念佛往生,則生死可了。若讀盡天下書,識得三藏十二部,生死未了,仍未免輪迴六道也。 一代聖教,法門雖多,難易有別,應機不同,末世凡夫,欲了生死,尤當善擇。 《安樂集》云: 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 若機教時乖,難行難入。 故知修學佛法,貴在契機。淨土法門,因其簡易殊勝,普投一切機,無一不得入。實為「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赴時應機之法,無有過於此者。欲了生死者,不可不修此法也。是故大師處處勸修淨土一門、念佛一行。 其言: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 已成佛後,賴以度世。 又云: 淨土修持,隨機自立。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未成佛前,皆當修習。 淨土法門,是彌陀大悲普度之法, 方便易行,疾成佛道。 如大師所言: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 吾人從無始來,以至今生,尚在生死輪迴中者,皆因其中未遇淨土法門,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錯過。宜當順彌陀願王,遵祖師規誡。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如是則現生得安樂,臨終得往生。 大師淨土思想雖廣,大義即如以上幾點。學修淨土者,能略知以上要義,則可不費時日,善知淨土一門矣。縱雖不能深入《文鈔》,亦可即簡而得益,以此法門廣略相入故。縱然一無所知,亦可老實念佛,暗合道妙。法門之妙,即在於此。 吾人若能藉此大師《文鈔》,知大師思想精要,知淨土一門,殊勝法益,自可於淨土一法,通身靠倒,捨凡情聖解,歸他力本願,入一向專稱,自得無上功德大利,究竟成就無上佛果矣。 南無阿彌陀佛! 文章感恩智隨法師著述分享

下午茶點心 ~ 酥芋條

下午茶點心 ~ 酥芋條 香香的芋頭,滿好吃。簡單又健康的小點心,肚子餓時,來一點。 -- 材料 : 芋頭。 做法 : 1. 芋頭去皮,切條後,放入清水浸泡10分鐘,瀝乾。 2.芋條再放入清水,並加入白醋浸泡10分鐘,瀝乾。 3. 芋條均勻加點油,放入氣炸鍋 140度,25分鐘。(中間翻幾次。) 4. 趁熱灑上鹽 (也可以加咖哩粉、黑胡椒、紅椒粉、巴西里...,已經有的香料都可試試)。待冷卻後,裝入密實袋。 -- 芋頭 選法: 手惦看看重量,「輕」者為佳。 -- 歡迎🎉普羅大眾😊分享食譜😋 🥦嚮應素食🥒、廣結善緣🙏🏿、減碳救地球🌎

六祖有個弟子叫南嶽懷讓,懷讓最出色的弟子叫做馬祖道一。

六祖有個弟子叫南嶽懷讓,懷讓最出色的弟子叫做馬祖道一。 懷讓有天去廟裡,看到一個年輕法師很用功,他觀察他很久、年輕法師不跟人家講話、也不管別人怎麼樣,就打坐。懷讓看他是個法器、將來不得了,就找一塊磚塊,在他打坐的地方,在那裡磨啊磨、磨那塊磚塊、磨了好幾日。 這個年輕法師一看、怎麼這麼怪、天天磨磚?就上前問:「你磨磚要幹嘛啊?」 懷讓:「我要把它磨成鏡子。」年輕法師就說:「你磨磚怎麼能成鏡子?」結果懷讓回答他:「我磨磚不能成鏡、那你打坐怎麼會成佛?」 懷讓的意思是:你坐禪怎麼能成佛呢?成佛是心,不是身體,所以這個年輕法師當下大悟,他就是馬祖道一。 👉稀有難得的人身有其存在的意義因為「人身難得今已得」,如何讓他具有意義?其次,要能夠遠離貪瞋癡這三個造成輪迴的根源,才能夠真正行菩薩道。

學佛僅僅是做個好人嗎?

學佛僅僅是做個好人嗎?傳喜法師 我們學佛,就要定在善中不動不搖,要做「西北風中一勁草」,有氣節,有信念,有自己堅持的方向。一念至善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保持不變。 玄奘法師西行求法時,路過一座寺院,在那裡見到了一個全身長瘡、流膿污臭的僧人。玄奘法師看在眼裡,憐憫心起,雖然前路遙遠,吉凶未卜,還是毫不猶豫留了下來,為他請醫治病,照顧左右,直至痊癒。就在玄奘法師準備起程時,僧人為表感激拿出了一卷梵文經典贈予法師,這就是佛弟子非常熟悉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正是這一部《心經》,使玄奘法師在接下來危難百出的求經路上,得以消障降魔,逢凶化吉。善有善報,因果不虛。一個讓自己的身口意處在善良狀態的人,必然是上蒼眷顧的人,他終會克服所有困難,終會度過所有危機。「好人好自己」,這一點永遠不會過時。 一顆善良柔軟的心,是彌足珍貴的靈性資本。在這種善良的持續中,我們人天生具有的富貴本性就會漸漸顯露,你會發現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一個大富翁。善良的一面恢復了,佛性就恢復了,這就是人最大的財富。一切諸佛為眾生故早就成佛了,我們這些始終為自己著想的、自私自利的人卻還在輪回,所以,去惡存善是離苦得樂真正的因!佛教為什麼能傳到中國?因為我們的老祖先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孔老夫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能自覺地克服個人的私慾,恢復和擴大生命善良的一面,這才是人生的正道。古人還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但具體怎麼戒惡、怎麼修善、怎麼剖析、怎麼實踐、怎麼掌控,佛家相比儒家做得更細。 佛是最圓滿的人,他是一切善具足,一切智具足。所以一個走進佛門來向佛學習圓滿的人,有沒有錢不要緊,學歷高低也不要緊,主要是看你的心,你的信心真不真,你的良善有沒有生發。連基本的善都沒有,是很難進入學佛的狀態的。這個世界有多少人是天生就善良的,有多少人能不經過聖人的教導就得解脫?一個都沒有。哪怕是大菩薩再來,照樣迷失。為什麼?這是五濁惡世啊!我師父經常說:「是人本不善,親近於善人,後必成善人,善名遍天下。」同樣的,「是人本不惡,親近於惡人,後必成惡人,惡名遍天下。」所以有先天的善根,還要有後天的修證,通過親近善知識,在理論中思維,在實踐中體悟。 修行是向內的,是對心靈世界的調整和開發。當你打開心懷,用善良對待他人,用光明對待世界時,就會對社會人心起到淨化的效用。而這一份光明與善良也會成為你進入佛國的入場券。不修行,你的「善良」總會摻雜很多情緒,會搖擺不定。社會上有的人也發心行善,但沒做兩天,聽到有人做好事被誤解被誣陷,馬上就歇手不做了。路上看到一個乞丐,本來想佈施十塊錢,一聽旁人說現在都是假乞丐,遞出的手馬上就收回了。但其實你要是給了這十塊錢,是乞丐得到的多,還是你給的人得到的多?給的人才有福啊!乞丐可以是假的,但你的善良一定是真的。當你懷著憐憫良善的心,不求回報,不抱目的,佈施出這十塊錢的時候,當下你頭頂上天堂的門就打開了!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