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佛學常識】經書法寶迎請須知

【佛學常識】經書法寶迎請須知 一、迎請法寶須知 1、迎請法寶者,鬚生大恭敬心、感恩心,作難遭想,根據自己的需要恭請。 2、佛經非藏品,若束之高閣,而不使其流通,則恐招遮擋佛光之罪過;可待前次所請法寶閱讀畢,再行迎請其他所需法寶。自己不需要時可與需要之人結緣,以節約人力物力; 二、法寶安置須知 1、經典應放在其他書籍的上面,經書有它的層次,由上而下依次為:純粹經典、課誦本、菩薩論、註解經典、佛像、菩薩相、祖語。盡量按次第彌善。

最短時間擁有「過目不忘」記憶的妙法

最短時間擁有「過目不忘」記憶的妙法 ◎ 宣化上人 【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對於大乘的佛經,和這種典章。「深生珍重」:一看見大乘的經典,就比任何的寶貝還要重視,所以說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發這種大乘不可思議的心,就是我一定要讀誦這一部經典,這一部經我發願怎麼樣都要念熟了它。若「欲讀欲誦」:讀是對著本子來讀;誦是不照著本子來背誦。「縱遇明師」:可是這個人雖然發這種不可思議的心,有這種志願,又遇見了明師。「教視令熟」:教你怎麼讀,怎麼看經。令熟,令你對經典熟了。「旋得旋忘」:可是讀幾遍記住了,記住後又忘了。「動經年月」:這麼一舉一動來念經書,經過一年,或幾個月;或者很多年,很多個月,很長的時間,「不能讀誦」:讀也讀不清楚,誦更誦不出。 「是善男子等」:這個善男子等,「有宿業障」:為什麼他念經,念了又忘,忘了又念呢?就因為這個人宿世有業障。這業障障著你,令你念經記不住;業障障著你,令你懶惰不願念經;業障障著你,令你想念經時,就要睡覺;業障障著你,令你想誦經時,就昏沈起來。很奇怪的,你不念經時,很有精神;你一念經,就要睡覺;你把經書放下來,睡魔又跑了,就不睡了;你再一念,又來了。我相信你們好幾個人都有這種經驗。你要聽經嗎?這個時候就想睡覺;若你和人充殼子、講閒話,沒有意義的談話,就越講越有精神,越講越有精神,口水橫飛,幾乎像下雨一樣,也不睡覺了。「未得消除」:這就因有業障不能消除。「故於大乘經典」:所以對這大乘經典,「無讀誦性」:不能讀也不能誦,沒有這種的記憶力。

大安法師:念佛是眾生出輪回的捷徑

大安法師:念佛是眾生出輪回的捷徑   淨土行人要努力讓自己念出的這句阿彌陀佛,如沈舟溺子,聲聲呼喚娘親的救度,念佛時如同面對真身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就不敢念得輕率、浮淺,每聲佛號就有份量。   印祖曾經慈悲地教導世人:但念阿彌陀佛,無願不滿!我們切勿以一句阿彌陀佛字少易念,而生輕慢心。佛救度眾生、普利有情的智慧,恰恰體現在一句佛號的簡單上。試想臨命終時、羽鱗畜生、地獄眾生,上哪裡去找經文誦持呢?而一句阿彌陀佛,恰恰能解決一切眾生的苦難,但肯稱念,皆能解脫!要知道,眾生這一解脫,就是從煩惱熾盛的苦海眾生,蓮花化生為不退轉菩薩。救度眾生的這樣殊勝快捷,還有哪種教法能夠與之堪比呢?   「三世一切佛,阿彌陀第一」,絕非虛華浮誇,佛是一切菩薩之師,但即便是這樣,佛中之王、佛中之師仍然是阿彌陀佛莫屬!這樣的一尊佛中之王、佛中之師,試想看,我等煩惱厚重、塵勞纏縛的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何(身心)病不愈?何苦不除?我等罪惡生死凡夫,倘若能夠稱念這樣一位佛中之王,是多大的福報?   念阿彌陀佛,是為一切眾生得解脫而念,但首先是自己受益!現今世人,為金錢利益,不顧種下地獄惡因,強搶豪奪,勾心鬥角,機心謀劃,卻為何對念佛這第一等積累福德智慧的大好事,不肯信受?人都說水知道答案,水能對外界善惡美醜對應變化,而人體70%是水,念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念阿彌陀佛,作用於人體70%的水,怎麼能不改變我們的命運? 阿彌陀佛不捨一個眾生,而我們肯念阿彌陀佛,更是主動迎請阿彌陀佛慈母的救度,阿彌陀佛的心意,和眾生的心意,兩兩相合,治(身心)病救苦,再沒有比這更快捷的了!阿彌陀佛放光專攝念佛人,阿彌陀佛接引信願行人的弘誓大願,與我等求往生的願心,心心相依,我們今生定能了生死!出沈淪!往生西方淨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不僅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眾生出輪回的捷徑,可以說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出輪回的捷徑!(轉載)

淨空老和尚開示

老和尚開示: 我們學佛的人,現在在這個時代,眾生迷惑顛倒,苦報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在電視新聞裡常常看到,全世界到處都有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災難是怎麼形成的?世間人不知道,以為這都是天災,天然災害,人無能為力。其實他的看法完全錯了,所有一切的果報是業力感招的。在佛法裡面講的三毒煩惱,貪欲所感的水災,瞋恚所感的火災,愚痴所感的風災,眾生有貪瞋痴,所以外面有水火風三災。如果一切眾生把貪瞋痴三毒煩惱息掉,不但沒有三惡道的果報,這個三災也沒有了,三災是花報,三途是果報。 如果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這一生過去不算,過去沒學佛,迷惑顛倒,不知道。現在學佛明白了,我從今而後,盡形壽,就是盡我一生,我只要有一口氣在,還沒有死,我對人、對事、對物再也沒有貪愛的念頭,你這一生就不會遇到水災。縱然遇到大水也淹不死你,為什麼?你沒有這個業。你將來決定不會墮餓鬼道,餓鬼道的業因是貪愛;你把這一條斷掉,對人對事對物無有貪愛之心,你就不墮餓鬼道。對人對事對物沒有瞋恚心,沒有一點惡念,你決定不會墮地獄道,你也不會遇到火災。對人對事對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不糊塗,你決定不會墮畜生道。所以,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認真去修,修什麼?斷貪瞋痴,這是消極的,不墮三途。如果再能夠積極的以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幫助一切眾生,你縱然不往生,你必定得人天大福報。 佛法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象,現象是什麼?實在說,就是因緣果報的相續相,這在講席前面講過很多。所以佛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迷惑顛倒,天天造作罪業,果報現前,他恐怖了,恐怖不能解決問題,還是要受。菩薩聰明有智慧,知道果報可畏,起心動念不造惡因,所以他就不受果報,這才是個聰明人。所以這一句用意很深。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五十集) 【面對災難、瘟疫應有的態度】 《摘錄自 淨空老和尚法語》 1. 學佛者應知,一切眾生本無生死,只是不同維次空間的轉換。務必要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2. 放下一切怨恨不平,對天地萬物、一切人事常存感恩、懺悔之心。忘恩負義者,易遭天地萬物報復。 3. 面對災難,萬勿驚慌、恐怖,唯一心念佛。若存絲毫驚慌恐怖,極易墮入三途。 4. 一切災難瘟疫,均由眾生不善心行所感。果能真誠懺悔,斷惡修善,持戒念佛,戒殺素食,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實為消災免難根本之道。 5. 以至誠心做三時繫念,為一切眾生,祈禱化解災難,則屬治標之方。 6. 盡量少出門,唯以清淨心念佛讀經,修善積德。縱使壽命終盡,歡歡喜喜,安詳自在,亦有更好去處。 轉載貼文

淨界法師:成就的大小跟胸量有關

淨界法師:成就的大小跟胸量有關 一個人的成就,跟他的志向是有關係的。你一個志向太羸弱的人,你不可能有成就,不管你一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都沒有用,因為你的胸量狹小。我們講你那個「器」,你那個杯子那麼小,你不斷的倒水,你的杯子就是這樣子而已。所以你看今天阿彌陀佛能夠被十方諸佛公認「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你看他在因地的時候所發的願就與眾不同 。 你看「令我作佛,國土第一」,他就是有這種高超的理想。當然他這個時候只是一個很粗胚的心中的想法,還沒有經過世自在王佛的指導,但是你也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就像懺公師父說的「這個人的性格是這種個性」,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一個人的結果。 比如說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也拜一百拜,諸位知道結果會一樣嗎?對,不一樣。因為你為什麼拜呢?你不是身體去拜,你心不同嘛,他的心是這種心量,你是這個心量,同樣一百拜心加上去當然不一樣,心為業主。 我告訴大家,我在佛學院帶了一百多個學生,我得到一個結論:一個人胸量要大,你的功德才能夠大。你胸量不大,你整個格局都不會大,所有的都不會大。這個地方很重要。 轉載

從〈大悲咒〉談如何祈福有福 聖嚴法師

從〈大悲咒〉談如何祈福有福 聖嚴法師 (一)現代社會的三點危機 現代社會由於迅速轉型而隱藏了種種危機,總括來說有以下三點: 1. 競爭激烈,缺乏安全感 工商業社會,人與人之間少守望相助的精神,卻有你爭我奪的敵對意識,因此人際間普遍存在著極度不安全感,所謂「商場如戰場,同行是冤家」,競爭似乎是免不了的。 然而社會之所以進步,文明能不斷的創新,多半是因為人和天爭、人和人競爭的結果,所以商場上講求競爭,似乎也不是壞事,只不過如果拿捏得不恰當,就會變成自相殘殺。 2. 功利主義,人際疏離 現代社會是一個功利主義的社會。所謂功利主義,就是人們所做的一切都以得到利益、成功為目標。為了獲得利益、為了追求成功不擇手段,因而使得人與人之間彼此相互猜疑、衝突,缺少脣齒相依的一體感。由於猜疑而產生矛盾,由於矛盾而產生衝突,由於衝突而產生疏離感,甚至反目成仇、兄弟鬩牆。 3. 自私心重,道德淪喪 現代社會也是物質昌明的社會,大家為了追求物質的擁有,彼此你爭我奪、自私自利,想盡辦法排擠他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緊繃、愈來愈冷漠,缺少人溺己溺的道德觀,同情心、同理心蕩然無存。 (二)先從觀念上改善 針對這三種趨勢,如果不徹底從觀念上著手開始改善,社會問題將層出不窮,永無寧日。 近年來,世界各地天災人禍連連不斷,凡有識之士都非常關心,亟思解決改善之道。站在一個宗教徒的立場,所能做的除了信仰上的祈願,還應該幫助人們在觀念上做適當的調整。 以佛教來說,誦經禮拜、舉辦法會,當然是有用的,連僅僅一句「我為你祝福」,都能夠產生祝福的功能,何況舉行隆重的儀式來祈福。但如果心態不正確,錯誤的觀念不轉變,僅僅只是參加祈福的法會,當下覺得有佛菩薩的護佑,有一點安全感和安慰感,一時間內會覺得內心平靜,但這種感覺恐怕不能維持太久。 最究竟的方法還是要從觀念的修正做起,調整偏差的想法,改善錯誤的行為,努力為自己、為他人修福修慧,如此從內心發揮出祝福的誠意,我們的社會、家庭才會得到真正的平安。 (三)〈大悲咒〉的大悲法門 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就是觀世音菩薩自己修行、得道的方法。〈大悲咒〉彙集了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以來所有一切修持的功德,所以持誦〈大悲咒〉就等於獲得了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以來所修一切功德力的加持,這力量非常大。 不過,觀世音菩薩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告訴我們,誦持〈大悲咒〉應該先要對眾生起慈悲心。因此要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濟,除了仰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願力,給我們平安、給我們力量,更要學觀世音菩薩,先發起無上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希望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為了利益眾生,而成就所有一切功德,這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 「無緣」是指沒有一定的物件,因為沒有特定的物件,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濟永遠在、處處在;沒有特定要度的眾生,卻時時都在度眾生,平等不分親疏。 「同體」是指所有的眾生都是生命共同體,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互不相干、毫無關係的;中國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思想,就是同體的大悲心。 一人持誦〈大悲咒〉的功德很大,共修持誦〈大悲咒〉的功德更大,因為人與人之間是聲息相通的,所以共修時能夠得到所有修行者的功德累積。修行的功德既然是共享的,做壞事的結果自然也要共同分擔。所以不要認為只要壞人都下地獄,社會就不會這麼亂了;反而應該反省到這些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沒有盡到責任,沒有把正確的觀念,推廣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心裡。 (四)四種祈福方法 為了善盡生命共同體一分子的責任,我們應更進一步將祈福的觀念和行為具體落實在生活中;祈福的方法有四種: 1. 知福-知足常樂.安貧樂道 知道自己有福報是很重要的。人活在世上最起碼都還有一口呼吸,有呼吸就等於擁有一切希望,人生充滿一切的可能,因此呼吸是很可貴的。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若能知福則更應該說:「我還有呼吸,當然滿足了。」 但是有很多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知道這就是我們的福報。尤其現今的臺灣社會豐衣足食,很多人是人在福中不知福,看到別人有的,也不管對方是如何努力獲得的,就希望自己也擁有,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自害害人。如果我們能夠知福,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樂。不過知足並不等於什麼都不要,而是「多也好,少也好,好到皆大歡喜」,這才是真正的知足。 曾經有一個人跟我說,他是世界上最窮的人,因為他是「無殼蝸牛」,他忿忿不平的說:「這個社會很不公平,我努力了一輩子,到頭來連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都沒有。」我則告訴他:「有房子也是一種負擔、累贅。」有房子的人,就要照顧房子,每天為房子花很多心思,尤其那些擁有很多房子的人,一下子這間房子要整修,一下子那幢房子要裝潢,每天為了房子忙來忙去,如果住不了那麼多房子,還得想辦法租給別人住;我勸他:「沒有房子,反倒可以快快樂樂的,想到哪就到哪,所以沒有殼的蝸牛,也是不錯的。」 以出家人來說,「出家無家,處處為家」,沒有自己的家,所以處處都是家,何其輕鬆,何其自在。 2. 惜福-珍惜擁有.感恩圖報 我們除了擁有呼吸外,還擁有很多東西,包括生命、財物等,而且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人緣,也是我們所擁有的。 有的人雖然事業並不飛黃騰達,也沒什麼錢財,但是他的人品高尚,待人和善,他也算是一個富有的人;因為人格的財產比有形物質的財產,更有用更珍貴。 惜福,就是要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包括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等一切資源。珍惜而不浪費、不糟蹋,尤其不要糟蹋身體,不要傷害名譽、品格,甚至理念、理想,進一步還要飲水思源、感恩圖報,這就是惜福。 法鼓山所推動的惜福運動,就是請大家把不再需要用但還可以用的東西拿出來與別人分享,不要讓它們變成垃圾;同時還勸導大眾過簡樸節約的生活,少買一些不需要的東西。很多人都是因為精神空虛、心裡寂寞,所以不斷買東西,這是很愚蠢的;不充實內在心靈,房子裡堆滿了買來而無用的東西,頭腦裡卻空洞得缺乏思想,精神沒有得到提升,內心一樣是寂寞、空虛的。 3. 種福-成長自己.廣種福田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要來種福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田可種,例如自己的家人、朋友,社會上貧苦無依需要幫助的人,以及社會、國家的利益和一切眾生的幸福,都是我們的福田。有的人非常吝嗇,空有知識、學問,卻不肯傳授給人,捨不得與人分享;自己的財產,不願意拿來利益社會、回饋社會,這種自私的人是最貧窮的人,就算他富甲天下,也是窮光蛋一個,因為他不懂得種福田。這就好像一個人擁有許多種子,但是他不懂得耕種,將種子種在沙漠裡,不但不會發芽,反而讓原本可以吃的種子變成了廢物。 知道要隨時隨地種福的人,是有福的人;為了要種福,必須要努力成長自己,在知識、人格、智慧以及技能各方面都要增長,才能有更多的資源來種福田。 4. 培福-享福非福.培福有福 大多數人都喜歡享福,所以人老了,就要享老福;兒女孝順,就享兒女福;太太賢慧,享太太福;丈夫可靠,享先生的福。一般人的觀念總認為有福不享的人是傻瓜,但是每個人的福報都是有限的,所以享福的人不是真正有福的人,廣種福田、歡喜培福的人,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 培福就如同把今生得到的福報,種到田裡邊,它就可以培養出更多、更多的福來。若能把全世界、全宇宙,所有十方一切眾生,都當成是培福的物件,不斷的培福,那就是有大福報的人,最後就會和佛一樣福德圓滿。 (五)以大眾為造福的良田 如能實踐「四福」:知福、惜福、種福、培福,並且為別人祝福,就是有大福報的人。法鼓山目前正在努力提升人品,把淨土建設在人間,做的就是造福的工作。但願大家永遠都是有福的人。 轉載貼文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