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一個人有沒有修行,就看他是不是安靜!

一個人有沒有修行,就看他是不是安靜! 『靜坐常思己過』,這個靜很重要,一個人有沒有修行,就看他是不是安靜,因為安靜才跟三昧相應。從來沒見過三昧的人一天到晚愛說話的,不會的,他都是很靜、很少言。連世間儒家講君子,是慎于言而敏于行。代人之勞這個時候敏于行,你很快的去做,但是平常就少言寡語,守默,六根收攝住,這樣你的淨念才能夠相繼,所以平常要安靜。靜坐當然也包括靜立,站立的時候也是一樣,走的時候也是這樣。都要怎麼樣?常思己過。 當我們常常觀照自己的過失,你的六根就會收攝;如果常常看到人家的過錯,你的六根都是放逸在外面,這個跟你念佛三昧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常思己過就是幫你收心。世間的聖賢都是講收心的學問。你看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放出去的心,放在五欲六塵上放逸的那個心,你把它收回來,你把它收回來這就是實學。不在乎你讀的經典多少,而在乎你真正能不能有收心的功夫,所以常思己過就是收心。 君子慎獨,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都很密切的留意自己的起心動念,看看我這個念頭是與善相應,還是與惡相應。什麼是惡?自私自利就是惡,貪瞋癡慢就是惡。那善反之,大公無私是善,能夠寂靜調柔這就是善。常常都審察自己的念頭,用這樣切實的功夫來觀照自己起心動念,哪有什麼工夫去談論人家的過錯?『閒談不論人非』,他自然就不會搞這些講是是非非的事情。 凡是講是非的人,都是那個心很放逸,他本身那個心就是惡心。所以古德講,「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這個人都不是善人。因為什麼?他心是往外跑,攀緣五欲六塵,深度的分別執著。所以遇到這種人,就不要跟他談,你就守默,他跟你講半天是是非非,你就是阿彌陀佛,講完之後他問你,你聽見沒有?你還是阿彌陀佛,下次他就一氣之下不找你講,不找你講就正好。「閒談不論人非」,這真是切實的功夫,當我們能夠這樣做的話,你的心才會得定。 所以從不論人非,到最後不見人非,連見都不見。不是說我真的不知道,沒有感覺人家有過錯,不是的。你感覺到了,但是你不放在心上,問起,你自己知道清清楚楚,他是對是錯你很清楚,但是你絕不放在心上。 正如你走在馬路上,你看到一個人隨地吐痰,你知道這個人是錯的,但走過你就忘掉了,你根本都沒有放在心上,你絕對不會挽起袖子跟他罵,說「你怎麼能隨地吐痰?我拉你去那里學一學《弟子規》,你好好學學傳統文化,怎麼可以這樣!」你不會這樣,對不對?你就看到之後知道是錯的,我們不要學他,走過就忘了。人家再問起你,那個人長什麼樣,那個人是什麼時候見到的?你也可能不記得了。但是當下你很清楚,知道那是對還是錯,可是你不放在心上,這叫不見人非。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真正是修道的人,你不去看人家的過失,你只是把眼睛收回來看你自己的過失,自己的過失懺悔都懺不完,你還管別人,哪有這個閒工夫?所以不論人非到不見人非,這樣你的心就愈來愈清淨。 轉載貼文

佈施不求回報,行善不欲人知

佈施不求回報,行善不欲人知 幫助他人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其擺脫困境,若貪求他人的回報,那麼便是對這種幫助的褻瀆,太在乎回報,也就自然扭曲了幫助他人的本意。 有一位禪師在弘法時,法緣非常興盛。每次講經時,聽講的人都擠得水洩不通。於是,信徒中有人提議,建一座比較寬敞的講堂。 其中,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五十兩黃金,送到寺院給禪師,說明是捐助蓋講堂用的。禪師收下後,就忙別的事情去了。信徒對禪師的態度很不滿意,因為五十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而禪師拿到這筆巨款,竟連一個謝字都沒有。於是就緊跟著禪師後面提醒道:「師父,我那袋子里裝的可是五十兩黃金啊。」 禪師漫不經心地回答說:「你已經說過了,我也知道了。」禪師並沒有停下腳步,那個信徒提高嗓門道:「師父!我今天捐的五十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你難道連個謝字都不會說嗎?」 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的佛像下說:「你怎麼這樣嘮叨呢,你捐錢給佛祖,為什麼要我對你說謝謝呢?你佈施是在積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一定要將功德當成買賣,我就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請你把謝謝帶回去,從此和佛祖銀貨兩訖了吧。」

壓力

壓力 通常來自對身外事物 過於在意 同時也過於在意 他人的評斷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圖文引用: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古代皇帝多信佛,所以是誰將佛教引入中原?】

【古代皇帝多信佛,所以是誰將佛教引入中原?】 中國古代有很多皇帝崇信佛教,那麼佛教最先由哪個皇帝引入中原的呢?他就是劉秀第四子劉莊,劉莊少年聰慧,幾歲就可以作詩,十歲通解《春秋》,問他古人典籍包括註解,無一不通,無一不曉… … 中國歷史上很多的皇帝其實都是信佛的,而從中國歷史上看,史籍上有記載的最早的信佛帝王是東漢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劉莊。劉莊是劉秀的第四個兒子,在他三十歲時就以太子的身份繼承了大業。 《後漢書·明帝紀》稱:“帝生而豐下,十歲能通《春秋》,光武奇之”。也就是說劉莊是非常非常聰明的,劉莊可以說是皇帝中信奉佛教的第一人,也可以說他是中國信佛第一人了。 這件事情在司馬遷的資治通鑑中就有記載。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七》(卷第四十五)記載,“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其書大抵以虛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复受形。” 在這本書中對此事的描寫還有:“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煉精神,以至為佛;善為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於其道者,號曰沙門。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最先好之。”

地震玄機

地震玄機 清朝道光、年間(1850年9月12日)夜間的西昌大地震,震級約7.5級,全城房屋倒塌,死傷無數! 當時牛樹梅先生擔任寧遠府知府,為官清廉勤慎,政績顯赫,民眾一致稱頌。突如其來的地震令全城房屋倒塌,死傷無數,府衙也損毀多處。牛樹梅知府大人的兒子不幸遇難,他自己的足跟也受傷了,行走很不方便。 他感到很憤懑,就寫了一篇疏文來質問地府城隍神,大意是指責城隍神享受萬民香火,卻不加以保護。全城這麼大,難道都是惡人嗎?就連自身為官,也是問心無愧,而兒子竟然死了,自己也受了傷。難道真的是天道不足憑信、神明鑒察也有差錯嗎? 到了夜裡,牛樹梅先生夢見城隍神請他前去,按照賓主之禮坐下,對他說:「先生以文字相指責,理直氣壯,可惜不能明了鬼神之道,所以請君前來一談,以解釋猜疑誹謗。凡是浩劫之成,都是由於眾人積孽所導致的,絕非偶然。 此次地震災難,冥冥之中已經進行了五十年的調查、記錄,凡是不應遭受災禍的,都已移到別處,如果是近期造下新的罪孽的,又將其移過來,即便是臨時也會有出入變化,絕不會漫不加察、置人民生命於不顧。」

【一切放下,連「放下」之念也要放下】

【一切放下,連「放下」之念也要放下】 ■虛雲老和尚 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 要知眾生本妙明心,原與諸佛無異,只因無始以來為妄想塵勞百般纏繞,不能顯現,所以沉淪苦海,流浪生死,不能出離。諸佛憫之,不得已開示種種修行法門,無非令眾生解脫。 所謂放下一切,是放下甚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一十八界都要放下;其他名利、恩愛、毀譽、得失,乃至一切財物、性命都要放下。 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因為這些都是如夢如幻、如電如泡,無可留戀,執之即成障道因緣。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