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一個人體內到底躲了多少眾生?】

【一個人體內到底躲了多少眾生?】 修行人的身體,一定是輕飄飄的,所謂仙風道骨。 虛雲老和尚,到了一百一十多歲了,還每天能走60華里路;廣欽老和尚八十多歲,走路如一陣風;這就是修行人。 看一些老人,有的人到老了就坐在輪椅上,或者走路要人扶,要不走一走就全身痛,這就是業障重的緣故。 ●色身衰老的原因:「欲望」折磨與「外在磁場」的干擾 1) 「欲望」折磨 為什麼人到老了身體會越來越差?為什麼會衰老?——都是被自己的「慾望」折磨的。 比如說,淫欲心很重的人,會消耗腎精;貪心很重的人,會消耗心臟功能; 嗔恨心很重的人,肝臟會有問題。這些都是慢慢的消耗的,這是從情緒上來講,人會因為貪嗔癡這三毒而使色身衰老。 2) 「外在磁場」的干擾 而人衰老的原因中,還有一種原因,是受到「外在磁場」的干擾。比如說,一個人體內躲了很多眾生,那些殺業過重、吃葷過多的人,或者是燒山林木的人,他們體內都會躲了很多眾生,那麼他們的身體也會感覺到很沉重。 拜佛時有拖累感,也是眾生聚集體內之故;有的人拜起佛來輕飄俐落,則是體內眾生脫離的緣故。 我們體內躲藏了很多地獄道和餓鬼道的眾生,這些眾生要維持生命,就要吸我們的精氣神,吸我們的能量。能量不足時,祂們就會來搗亂,讓人神智不清。所以我們能量不足,就很難支撐起這個身體,常常感覺身體很重。 ●業障輕的人會感覺身體舒爽、精氣神十足 業障輕的人,會感覺身體很清爽,這是內在的感覺。所以修行時,體內一定會起反應。念佛久的人,念到一定境界後,體內的眾生度脫了,那麼就越來越清爽了。 大家看看寺院那些老人,一個個都是精氣神十足的,這就是福報。再去養老院看看那些老人,哦!死氣沉沉的。養老院是個很可怕的地方,這是因為陰氣太重的緣故,冤魂又太多;所以那些老人都是很苦命的。 要念佛,讓全身清爽,度脫掉以前吃過的眾生後,身體就輕鬆了。在《準提佛母經》上有講到:業障消除時,會夢見嘴巴吐出黑物、拉出黑血、拉出黑色的糞便等等,這就是業障消除的表徵,而這個業障也是一種磁場。 修藥師法門時,也能感應到體內有很多種眾生脫離了身體,身體就清淨了,甚至有的會拉肚子,這就是一重業障消除的表徵,有機會可以去觀察修行過程中是否會出現這些現象;佛法真實不虛,一定會在身體上有其反應的。 ●業障重的人容易昏沉、耗費精氣神 業障很重時,拜佛是一件最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大拜,很多人拜大拜,比幹苦力活還累。而且念經也累,會打瞌睡,還會經常念錯,念得精神不集中。 有過助念經驗的人都知道,有的死者業障很重,我們為他助念時會感覺身體很累,很耗費精氣神,因為死者身上有很多眾生,祂們來吸收我們磁場的緣故。 有些人去醫院探病,病人沒事,探病的人卻出問題,甚至倒下了。這是因為醫院是陽間、陰間很重要的「結算中心」。醫院裡充滿了種種希望報仇雪恨的眾生,加上許多病房裡、病床上死過很多人,祂們的「殘留信息」仍然在那裡,所以去醫院探病的修行人、有佛緣的人、單純善良的人,會被這些海量的眾生「瞄上、跟上」,而出現種種「症狀」。因為眾生多,祂們的陰性能量場很強大,所以就出現了反應。如果不在那裡念佛、超度的話,許多眾生就會跟回家中來。 ●「瞻視病人」有無量功德,更是廣種福田 但不要因為怕眾生多而不去醫院探病,而是要在醫院、病房裡「用心」念佛、做簡單的超度,利益那裡苦苦煎熬的無量眾生。這是增上我們慈悲心、增上福德的好機會,所以佛陀曾經開示說「瞻視病人」有無量功德,病患者、窮困者、凍餒將死者、受苦受難的眾生,都是我們的大福田,即佛家福田中的「悲田」。 藉由禮敬諸佛菩薩,吃素不殺生、誦經、念佛與拜佛,逐ㄧ度化我們體內的眾生,讓祂們漸漸脫離我們的色身,讓色身漸漸清淨,如此恆持行之,久了自然感覺全身輕爽,做事有精神,走路輕飄自在,整個人便神清氣爽許多。 ~轉載

為什麼要放下?| 聽師父說

為什麼要放下?| 聽師父說 這個世界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是空的,眼見的、耳聽的、身體接觸的,全是假相。《華嚴經》上佛教給我們,觀察世界森羅萬象,是像看連環圖畫一樣,一個畫面走了,第二個畫面來了,像電視畫面、電影畫面。實際上世界是畫面,一秒鐘頻率捲上去多少個?佛法裡面講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怎麼能說它是真的?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也就是十萬次的三十二億念。無法想像,太快了!什麼是你的?什麼都不是,都是假的、都是空的,教我們徹底放下。徹底放下,你就見到真相。真相就像我們看電影,看到電影的底片放在放映機裡頭。早年不是電視,我們看這個電影,一秒鐘二十四張(二十四次)。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實的環境,一秒鐘,速度之大跟今天量子力學家證實的一樣。為什麼是假的你就知道了,真的是假的。假的要去留戀,上當了,虧吃大了!假的怎麼樣?放下,不要去留戀它、不要去想它。 所以,佛經裡頭有科學,現在的量子,佛經上講得很多。所以學科學的人,對這個有很清楚的概念。徹底放下,不要去想它。看見的、聽見的、接觸到的,學什麼?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動念是佛,不分別執著是菩薩、阿羅漢。佛菩薩、阿羅漢在哪裡?在我們自己,我們講頭腦裡,不在外面。佛的智慧大家都有,只是現在你迷失了。怎麼迷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佛法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六根在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接觸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你是佛;不分別不執著,你是菩薩、阿羅漢;你要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要受這些苦難,佛菩薩不受,我們要學佛菩薩。 什麼是功夫?什麼是禪定?不起心動念是禪定,不分別執著是我們的功夫。真能解決問題!災難來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不受災難。好好念佛,有信心、有願心,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真有。經上講的話句句都是實在的話,沒有欺騙人,問題是我們信心、我們的願心,是不是真想去。真想去,你的生活很快樂、自在。 轉載

宣化上人:誦楞嚴咒,修什麼法門都會成就的

宣化上人:誦楞嚴咒,修什麼法門都會成就的 這《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性是沒有法子能說得完的,盡未來際也說不完它的這種妙用,所以說是不可思議。 我今天再用我誠誠實實的這種心,來向你們各位坦坦白白地說一說這〈楞嚴咒〉的妙用。 我過去在東北的時候,每逢遇著人有病,我就一定要令他這病好。我以什麼力量來令一切的人病好?就是這〈楞嚴咒〉的力量。 這〈楞嚴咒〉其中有五部: 東方是阿閦佛——金剛部

法音普薰集—感激替我們消業障的人|淨空老和尚開示

法音普薰集—感激替我們消業障的人|淨空老和尚開示 佛在《金剛經》上有一段話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此經是指《金剛經》,《金剛經》好!受持是依照《金剛經》的教誨去做,依教奉行,這好人!但是被人家輕賤、被人家輕視,就是剛才講,被人家侮辱、被人家輕慢。 佛說:「這個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他要不受持《金剛經》,要不學佛,將來會墮惡道,現在學佛,這樣認真努力修學,還被人輕賤、被人家糟蹋,這個人的罪業現在就報掉了,將來不會再墮惡道。不但不墮惡道,「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有成就,你看這多好。所以我們聽了佛這些話,心裡得到安慰,佛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遇到逆緣,遇到逆境,心地要非常坦然,要認真去思過。別人毀謗我們,我們好好的想想,我有沒有?如果有,趕快改;要沒有,好好的勉勵,決定不能做錯事。「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就好。 絕不要怪別人,不可以有一念瞋恚心、報復心,那就錯了,那我們又墮落了,我們對他還是恭敬心,還是感恩之心,他替我消災滅罪,他是我的大恩人,我怎麼不感激。我自己的修學,還念念給他迴向、給他祈福,這是我們應當要這樣作法的,佛教導我們的。 節錄自大乘無量壽經02-034-0008集 🔺學習更多《法音普薰集》: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j3-6Dw0D3Q6M5Jf9cbYj5_M3JV7ZJAy0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見最好的別人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見最好的別人 有一個年輕人去買碗,來到店裡他順手拿起一隻碗,然後依次與其它碗輕輕碰擊,碗與碗之間相碰時立即發出沉悶、渾濁的聲響,他失望地搖搖頭。然後去試下一隻碗。。。他幾乎挑遍了店裡所有的碗,竟然沒有一隻滿意的,就連老闆捧出的自認為是店裡碗中精品也被他搖著頭失望地放回去了。 老闆很是納悶,問他老是拿手中的這只碗去碰別的碗是什麼意思? 他得意地告訴老闆,這是一位長者告訴他的挑碗的訣竅,當一隻碗與另一隻碗輕輕碰撞時,發出清脆、悅耳聲響的,一定是只好碗。 老闆恍然大悟,拿起一隻碗遞給他,笑著說:“小伙子,你拿這只碗去試試,保管你能挑中自己心儀的碗”。 他半信半疑地依言行事。奇怪!他手裡拿著的每一隻碗都在輕輕地碰撞下發出清脆的聲響,他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驚問其詳。 老闆笑著說,道理很簡單,你剛才拿來試碗的那隻碗本身就是一隻次品,你用它試碗那聲音必然渾濁,你想得到一隻好碗,首先要保證自己拿的那隻也是只好碗。。。 就像一隻碗與另一隻碗的碰撞一樣,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碰撞需要付出真誠才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自己帶著猜忌、懷疑甚至戒備之心與人相處,就難免得到別人的猜忌與懷疑。 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貴人”,前提條件是你應該與人為善。 你付出了真誠就會得到相應的信任,你獻出愛心就會得到尊重。 反之,你對別人虛偽、猜忌甚至嫉恨,別人給你的也只能是一堵厚厚的牆和一顆冷漠的心。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一隻碗,碗裡盛著善良、信任、寬容、真誠,也盛著虛偽、狹隘、猜忌、自私。。。請剔除碗裡的雜質,然後微笑著迎接另一隻碗的碰撞,並發出你們清脆、爽朗的笑聲吧!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撞出最好的別人! 轉載貼文

【佛學常識】為什麼佛教中的智慧重要?文殊菩薩的智慧有多深?

【佛學常識】為什麼佛教中的智慧重要?文殊菩薩的智慧有多深? 為什麼佛教這麼重視智慧呢? 因為從根本上來說,世間的一切惡,都是源於無明愚痴。而一切苦果,一方面因為有惡不善法為業因,另一方面也要有無明相應,才會呈現為苦。唯有智慧明利,可以破除愚痴無明。  好比暗室之中不可見物,燈亮後一切都歷歷在目,自然沒有迷惑猶疑。《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又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足以看出智慧的重要性。我們常說智慧不是世間的聰辯,但實際上對二者的區別並不甚知。  聰辯,主要體現在快速的認知與反應能力。所謂耳聰目明,感官上的敏銳帶來認知上的迅速。而反應的迅速,乃至處理問題時能用他人無法想到的方法,都會讓人驚嘆其人的聰明。  如果只重視認知與反應的迅速,很顯然會忽略了另一個維度:認知的正確性。智慧關注的,不是認知有多迅速,反應有多敏捷,而恰恰是認知的正確性,以及是否能基於正確認知,做出正確反應。  如果說一個人是否聰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先天的資質,那麼是否智慧,很明顯是可以在後天培養的。我們可以從如下故事中瞭解這二者的區別。  佛在世時候佛陀有一個弟子叫周梨盤陀迦,便以世間聰辯能力較弱而聞名。周梨盤陀迦尊者甚至無法完整記憶一個偈頌,佛陀耐心教導,方便施設,教他打掃衛生,在掃地時念「掃塵」、「除垢」,乃至只是往左掃時念左,往右掃時念右。  尊者對三寶信重之極,在僧團中日夜熏陶法義,在掃地的過程中便憶念到:心中煩惱,也像地上遍滿的塵垢,而佛法就如掃帚,心地也需打掃,用佛法來祛除煩惱。這樣思維,導致他最終得證阿羅漢。  阿羅漢的智慧是遠超凡人的,因為對法的現見,他們徹斷煩惱解脫生死。這毋庸置疑。但是成了阿羅漢,周梨盤陀迦尊者就變成一個很聰慧的人了嗎?  並非如此。佛世時比丘僧團會輪流差遣阿羅漢大僧到比丘尼僧團中講法,其他的尊者,到了比丘尼僧團中都可以長期流暢地講述佛法,而周梨盤陀迦尊者到了比丘尼僧團,反反復復只會講一個偈頌,一個他唯一記得的偈頌。可以看出,他並沒有因為有了阿羅漢這麼深徹的智慧,就成為一個機智的少年。 文殊菩薩的智慧有多深? 菩薩要化導眾生,當然不能只是自己了達實相,還需要有廣大的辯才。那麼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其智慧又有如何表現呢?最為著名的,莫過於《維摩詰經》中《諸法言品》(即《文殊師利問疾品》)所講述的故事。維摩詰居士是毗耶離大城中一位對佛法有深入了悟的居士,他與當地人交好,深為大家敬重。因此當他生病時,國王大臣不少人都前去慰問他,而他則趁機為這些來慰問的人講述佛法,讓他們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不少世間人前往問疾之後,佛陀也讓他的弟子們前去問疾。但是佛陀的弟子們紛紛表示,自己不堪此任,因為維摩詰居士對佛法法義的瞭解深徹,都曾在與他們打交道的過程中指出他們不如法的言行。而後佛便跟彌勒菩薩等菩薩說起問疾一事,而這些菩薩也均因各種原因被維摩詰居士指出言行知見中的不圓滿。佛陀最後便跟文殊菩薩說到,大家都覺得自己不夠資格去問疾,那就你去吧。文殊菩薩當場表示,這個維摩詰居士確實很了不起,對於佛法瞭解深徹,又能神通自在,辯才無礙,並不是那麼好應對。雖然如此,還是願意奉佛法旨前往。這一前往,有八千菩薩,五百聲聞,以及百千天人都跟著去,希望能從兩位大士的對答中獲得法益。文殊菩薩先後問了維摩詰居士生病的因緣,具體的病症,又問他應該如何慰問生病的菩薩,又該如何調服其心。維摩詰居士便借文殊菩薩的發問,一一作答,大開法筵。兩位菩薩的對答確實機鋒橫生,說是問疾,卻問出了菩薩本懷,讓一眾聽眾皆得法益,其中更有八千天人因此而發起了菩提心。也只有文殊菩薩的智慧,才能在與維摩詰居士的應答中不落下風。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