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修行」,氣要和,性要緩。

「修行」,氣要和,性要緩。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靜念投於亂念里,亂心全入靜心中。——清·普能嵩 世界上從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叫煩惱,叫怨恨,只是因為人們的心性難免浮躁、焦慮,常常被身邊不順的事、不理想的事引爆,如此心中才會落滿煩人的塵埃。佛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生活的路從來不會平坦,那就把心先放平,紛擾中把心安在靜處。 一個人問禪師:「在修禪之前,山是山,水是水;在修禪宗之時,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修成之後,山仍是山,水仍是水,為什麼同樣的山水會在人眼中有不同的呈現?」 禪師說:「修行之前,我們的腳步很少停下來,所以心靈很少去揣摩事物背後的東西,此時遇見山水也無非驚鴻一瞥,所以山不過是山,水不過是水;修行時,刻意地探求事物背後的意義,難免會把一些矯情的東西強加給平凡的山水,所以山水失去了本來的面目;修煉到一定境界後,心平了,世界靜了,遮蓋事物本來面目的思緒、煩惱等像雲雨初霽一般放晴,此時驀然回首,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這個人若有所悟,剛要開口時,禪師說:「凡夫俗子和開悟者沒有區別,只不過開悟者離地六寸。」

涅槃和輪回的區別是什麼呢?

涅槃和輪回的區別是什麼呢?達真堪布   什麼叫六道輪回呢?因為煩惱,以貪心而六道輪回,這就是苦。我以前也給大家講,佛在轉,凡夫也在轉。但佛是輾轉在淨土里、涅槃里。凡夫輾轉在輪回里。涅槃和輪回的區別是什麼呢?在涅槃里轉、在淨土里轉,在輪回里轉、在娑婆世界里轉,這兩個有什麼區別呢?一個是以悲心而轉,一個是以貪心而轉,不一樣。悲心是自由的,自在的;貪心是不自由,不自在的。以悲心轉是主動的,以貪心轉是被動的,不一樣。不自由地轉就是輪回,自由地轉、主動地轉,就是涅槃。那是在淨土中,也屬於涅槃。為什麼呢?因為不受痛苦,沒有痛苦。   為什麼要六道輪回呢?就是因為有煩惱。那這個煩惱通過什麼方式能夠鏟除或者解決?這個時候,佛就講「道」。就是以正法,以正知正念,以正知正見,這就是道。比如說,無我的智慧屬於是道,我們這個我執,人我執和法我執這兩個屬於是集,也是輪回的遠取因。要對治屬於「集諦」的我執,就要靠屬於「道諦」的無我的智慧。為什麼呢?它們兩個是完全衝突的。一個就是執著「我」,把「我」當作實有、真有;一個是不執著「我」,不把「我」當作實有、真有。這兩種心態完全是矛盾的,衝突的。無我的智慧這種狀態是什麼?「我」是無實有、無真有。有這樣的一個見解,或者有這樣的一個正念,無法能夠在相續中生起「我」實有、真有的這種執著。沒有這樣的「我」實有、真有的執著,自然就沒有「我」和「他」的分別了。   我們現在貪自我,恨他人。那這兩個我執沒有了,煩惱自然就沒有了。愚痴也沒有了,貪心也沒有了,嗔恨心也沒有了。貪心是「我和我的」,現在沒有「我」,肯定也沒有「我的」了。沒有「我」和沒有「我的」,貪心自然就沒有了。貪誰啊?沒有對境啊。對境消失了,那貪心也生不起來啊。我們現在貪「我自己」嘛,貪「我」,貪「自己」,然後貪「我的」,「我的」房屋、「我的」家人、「我的」兒女、「我的」親戚、「我的」朋友、「我的」財產,就貪這些。 嗔恨是我們現在執著「他」,這不是「我」,而是「他」;這不是「我的」,而是「他的」。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一種嗔恨心,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現在就恨「他」了,「他和他的」,屬於「他的」,就生起嗔恨。若是沒有「他」,沒有「他的」,怎麼能生起嗔恨心,嗔恨心就生不起來了,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對境。 轉載

身患重病的他們,至誠稱念觀音聖號後,不藥而癒 | 觀音菩薩感應錄 01

身患重病的他們,至誠稱念觀音聖號後,不藥而癒 | 觀音菩薩感應錄 01 夫婦同蒙救護     台中後里鄉月眉糖廠總務課長鐘靈毓夫婦,過去都曾得過奇怪的重病,中西醫束手無策。鐘先生在床三月不能動彈,大小便都在床上,爛破了三條墊被,臀部皮都爛掉了。死去三天,房東一再催促,辦理後事。全家各親友一致哀痛,見人已死去,起死回生已不可能。但他的母親和他的太太每天在觀音菩薩面前跪拜,求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護,結果鐘先生經菩薩救治,不藥而重生,並且恢復了健康。因此而引起了中外醫學界的嘖嘖稱奇,一致稱贊佛法的不可思議。  鐘太太在她生第五個兒子時得了重症,送到鐵路醫院去住院,院方認為這是不可救藥的,乃把她移到太平間去等死。據她自己說:在太平間中與她患同樣病的人,連她進去有四個人,都是患上同症,兩天之中死去兩個人。她這時心中只有一句「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默誦著,同時全家都求菩薩慈悲拯救。奇怪得很,其他的三個人都死去了,唯有她一人病好了。 煮雲大師(《病患者的指南》)

佛教故事【玄奘大師與心經的故事】

佛教故事【玄奘大師與心經的故事】 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經》的威力遣除了一切違緣。當年他帶一些眷屬西去取經,以種種原因只剩下他一個人。有次他路經一個寺院,看見一個老和尚病得很嚴重,玄奘生起極大的悲心,沒有繼續趕路而一直呆在寺院裡照顧他。後來那個老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臨行之前,他送給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經》,玄奘一路上都在念誦。 有一天他來到恒河岸邊,看見數千人聚集在一起,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來是婆羅門外道在祭拜河神。按照當地傳統,為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選一個年輕男子扔進河裡。當天正好選中了一個,他的家人特別傷心,與此男子哭作一團。正在依依不捨之際,他們忽然看見來了一個外國和尚(玄奘大師),當即笑逐顏開、歡喜若狂,立即將玄奘捆了起來,準備讓他代替那個年輕男子。 玄奘告訴他們:“如果你們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沒辦法,但我作為一個出家人,可不可以把今天的經念完?等我念完經,你們怎樣處置都可以。”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隨即開始念《心經》,三遍過後,天空烏云密布、電閃雷鳴。所有人都特別害怕,不敢得罪他,便把他給放了。 從此以後,玄奘對般若總集的《心經》更加重視。他所翻譯的《心經》,與藏譯、其他漢譯本相比,雖然較短,但卻受過觀音菩薩的特殊加持。據說他從印度取經回來時,念及和尚所賜《心經》的恩德,準備好好報答一番。誰知當他到原來的地方,不僅是老和尚,連那個寺院也消失無踪了。後人都說老和尚是觀音菩薩的化現。 西天取經為佛教在中國的興起奠定基礎,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歷經千年,在現在還是有著很深的影響,而玄奘大師更是一位刻在中國歷史的一位人物,從西天取經的玄奘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轉載)

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上糾纏 星雲大師

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上糾纏 星雲大師 一樣東西是否值得擁有,不在于其本身的價值,而在于你是否需要。只有你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上糾纏,在那上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越多,損失的就越多。找准自己想要的,才最有意義。 有人認為,受了冤屈,最應該做的就是辯解。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 當我們所受的冤屈輻射到別人的時候,我們要出聲辯解。如果那冤屈只與我們自己有關,辯解反而不是最好的辦法。因為你出聲為此辯解,說明你的心還不夠靜,甚至還會因別人的些許舉動而發怒。 松雲禪師出家學禪以後,因為挂念年老的母親無人照顧,特地親建一座禪舍,帶著母親同住。每天除了參禪打坐,還幫人抄寫佛經,借此賺些費用供養母親。有時上街為母親買些魚肉,街上人總指著他叫酒肉和尚,松雲禪師也不去解釋。但他的母親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因此,也跟著松雲禪師吃素了。 有一天,一位美麗的姑娘被松雲禪師莊嚴的儀表、安詳的風度所感動,就請他到家中說法。有人便借此散布謠言,說看見松雲禪師到妓院里去嫖妓。 街坊的人不辨真偽,認為他不守清規,去搗毀他的禪舍,趕他離開。松雲禪師不得已只好將母親托人代養,自己出外雲游參訪。 不料母親因思兒成疾,未幾去世。鄉鄰不知松雲何去,只得草草收殮,等松雲禪師回來後再行安葬。 不久,松雲禪師回來了,在母親靈棺前站了許久,然後用手杖敲打棺木說:“慈愛的母親,孩兒回來了。”接著學母親的口氣說,“松雲,看你完成禪道回來,母親很高興。” 松雲又說:“是的,母親!孩兒以此禪道祝願您上升佛國,不要再來人間受苦受氣,我也和您一樣高興。”說罷便對眾人說道,“喪禮已畢,可以安葬。” 松雲禪師五十六歲時預知死至,召集弟子辭別,並在母親遺像前上香,寫下一首偈語:“人間逆旅,五十六年,雨過天晴,一輪月圓。”寫完後安詳而逝。 世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與好壞,就有黑暗與光明;說好的未必好,說壞的未必壞。如果一味去在意這些好與壞,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別無他益。 松雲禪師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從不去跟人爭辯什麼。他明白,那些好與壞,雖然是加在自己身上的,但其實與自己無關。 就像另一位禪師的故事。禪師跟小徒弟出行,中途找不到路,便問一個路人。路人不知為何正在苦惱,雖然給他們指了路,但態度十分不好,話語中帶著厭嫌的口氣。禪師聽了路人的指引,道聲謝,繼續帶著徒弟前行。 沒走幾步,徒弟忍不住了,問禪師:“師父,那個人如此蠻橫無理,您為什麼不生氣?我們應該告訴他,做人要懂禮貌。” 禪師反問:“為什麼我要讓他決定我的情緒?”徒弟頓時釋然。 別人對你誹謗,只能說明那人是野蠻、無禮的,是需要你去拯救的對象。你面對他們時,應該做的不是因為他們的行為而改變自己的做法,去跟他們爭辯,而是做好自己的事,用自己的行為影響他們。 生活是你自己的,你所有的苦難、歡樂,都應該由你自己去體會,別人代替不了。 同樣,別人的苦難和歡樂,你也無法真正體會。做回自己,不要讓別人的行為影響到你的情緒,這才是幸福安樂的泉源。 轉載貼文

《#農曆四月十四日》🙏恭 賀🙏💐🍑純陽呂祖仙師聖壽無疆🍑💐

《#農曆四月十四日》🙏恭 賀🙏💐🍑純陽呂祖仙師聖壽無疆🍑💐 ☯️【呂祖寶誥】☯️至心皈命禮。玉清內相,金闕選仙。化身為三教之師,掌法判五雷之令。黃粱夢覺,忘世上之功名。寶劍光騰,掃人間之妖怪。四生六道,有感必孚。三界十方,無求不應。黃鵠溪頭留聖蹟,玉虛殿內煉丹砂。存芝象于丹崖,顯仙蹤於玄洞。闡法門之香火,為後嗣之梯航。大聖大慈,大仁大孝。開山啟教,靈應祖師。天雷上相,靈寶真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 🙏🙏🙏志心稱念「興行妙道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呂祖,名「巖」,又名「秀巖」,字「洞賓」,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道教全真派大宗師,#後人尊稱他為呂祖、#呂仙祖、#純陽祖師。 #呂祖為道教的八仙和全真派北五祖之一;⭕道教尊為「純陽祖師」、「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等,居演正天宮。 唐蒲州永樂縣人(今蒲板縣永樂鎮),祖「呂謂」,禮部侍郎;父「呂讓」,海州刺史。#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生。初,母就蓐時,異香滿室,天樂並奏,有白鶴自天而下,飛入賬中不見。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