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淨空法師(常識篇)夢到過去父母、家親眷屬,他來求你幫助

淨空法師(常識篇) 夢到過去父母、家親眷屬,他來求你幫助,你醒後最好誦經、念佛,給他迴向,(地藏經)念一篇或三篇,地藏菩薩名號念一萬聲,定數向他迴向,他來找你,你真幫助,確確實實能夠離苦。 你誦經給他迴向,他得多少利益就看你念的誠心,你念的心愈虔誠、愈清淨,他得的福就愈大,如果你誦經念佛,裡面還夾雜亂心所念,他得的利益就少,愈是虔誠恭敬,他得福愈大,我們自己修福也大,經上講,我們自己得福七分之六,他得七分之一。 夢到不學佛的人,給他燒一點紙錢,他需要。你所夢到多半是在鬼道、畜牲道,人道不會來找你,地獄道沒辦法出來。 轉載

文殊菩薩手持如意的最大啓示是什麼呢?

文殊菩薩手持如意的最大啓示是什麼呢? 從前在寺廟里看過一尊文殊師利菩薩,白玉雕成,十分晶瑩剔透,相貌莊嚴中有一種溫柔安詳之美,連他坐的青獅子都是溫柔地蹲踞著。 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裡拿著一個巨大的如意,從左肩到右膝那樣巨大地橫過胸前。我從小就喜歡如意的樣子,看到如意,總讓我想起天上的兩朵雲被一條紅絲線系著,不管雲如何飛跑,總不會在天空中失散。 所以,當我看到文殊菩薩手裡拿著巨大的如意時,心裡起了一些迷思。文殊菩薩是象徵智慧的菩薩,他通常是右手持寶劍,表示要斬斷煩惱;左手拿青蓮,象徵智德不受污染。為什麼這尊文殊,卻拿一個這樣大的如意呢? 如果從名字來看,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是吉祥的意思,因此文殊師利也是"妙吉祥"的意思,那麼他手持的如意也就沒有什麼可怪了。 這是我從前的看法,幾年以後我才悟到文殊為什麼手裡要拿如意,雖然經論上說如意是心的表相,所有的菩薩都可以拿它。可是手拿智慧之劍的主司智慧的文殊菩薩,手裡拿著如意就有很深刻的象徵了。 它象徵:唯有智慧的人,才能如意! 它象徵:智慧才是使我們事事如意的法寶! 它象徵:唯有智慧,才能使我們妙吉祥! 這是多麼偉大的啓示! 一般人總是要求生活里事事如意,事事順隨我們的意念與期待去完成,可是在現世里,事事如意竟是不可能完成的志業,即使貴如帝王,也有許多不能如意的苦惱。 那是因為我們通常把如不如意看待成事物所呈現的樣貌,而忘記了「如意蓋心之表也」,如意是心與外在事物對應的狀態。 我們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如意本來的名字也叫「搔杖」,是古人用來搔背癢的工具,因為它可以依人的意思搔到雙手搔不到的地方,所以叫做如意。 「搔杖」是鄙俗的,「如意」便好聽得多,由於它的造型特殊,竟發展成吉祥的象徵。古代帝王,常常把最好的玉雕成如意,逐漸使如意遠離了搔杖,成為中國最高高在上的藝術品。 其實,如意原是如此,當我們智慧開啓的時候,往往能搔到手掌不能觸及的黑暗的癢處;當我們有了智慧,就能如如不動地以平常心去對待一切順逆困厄,然後才能事事如意。 原來事事如意不是一種追求,而是一種反觀。因為,如意的「意」字,不在外面,而在裡面,是一切生活,乃至生命的意念之反射,我們如果能坦然面對生活,時常保持意念的清淨,事事如意才是可能的。 對意念的反觀,不僅是如意的完成,也是最基本的修行,這使我們想到達摩祖師的「大乘入道四行」,他指出進入大乘道的四種修行,一是報冤行,二是隨緣行,三是無所求,四是稱法行。 「報冤行」就是當我們受苦的時候,意念上要想這是我無數劫來因無明所造的冤憎,現在這些惡業成熟了,我要甘心忍受,不起冤訴,這樣就能「逢苦不憂」。 「隨緣行」就是遇到什麼勝報榮譽的事,要知道只是因緣,是因為過去種了好的因,今天才得到了好報,因緣盡了就沒有了,人什麼好歡喜的呢?這樣想就能「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 「無所求行」就是「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因為了達萬有都是空性,所以能捨棄諸有,息想無求,這樣就能「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稱法行」就是把性淨之理,目之為法,知道自性清淨,不受染著、沒有分別,信解這個道理去做就是稱法行。當我們了達自性清淨,那麼修行六度而無所行,則能自行,又能利他,莊嚴菩提的道路。這樣就能「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達摩的「四行觀」一向被看成中國習禪解脫的要義,但如果我們把它落實到生活,他講的不就是使我們「事事如意」的方法嗎?事事如意的本質並不在永遠有順境,而是在意念上保有清明來加以轉動,這正是「境由心造」。 與其追求外境的如意,不如開啓智慧的光明來得有用了。 如意正如它的造型,是紅線下系的兩朵白雲,我們抓住紅線,白雲就能任我們轉動,不至於失散隱沒於天空。「意」是雲,「如」是紅線。 「有智慧的人才能事事如意」正是文殊菩薩手持如意的最大啓示! 轉載貼文

問:當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父母是否至少能往生天道?

問:當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父母是否至少能往生天道? 淨空老法師答:有這個可能。世間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的父母雖然住在鄉下受些苦難,如果兒子做了皇帝,你說地方上官員對他恭不恭敬?就這麼個道理。人人都願意去照顧,你生了個這麼好兒子。如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你的兒子到西方世界作佛,這些龍天鬼神都另眼相看,總是對你恭敬。這生天道,是一個很正常、很符合人情的想法,在我想一定是可以的。你看看《地藏經》,婆羅門女還沒成佛,還沒往生西方,只是念佛的功夫得力,那確確實實我們在經上看她是念到一心不亂,縱然不是理一心也是事一心。念到事一心不亂,你看她的母親就生忉利天。所以我們要想超度自己家親眷屬,真用功,真修行。你自己功夫不到,沒有法子,你的家親眷屬沾不到光;真正成就了就沾光。 問:累劫父母是否都能得利益? 淨空老法師答:能,得利益多少不一樣。這就好像這一個人,你去想,你的祖父母,你的曾祖父母,當然愈遠得的利益就愈淡一點,愈近的利益就愈大。 南無阿彌陀佛

要不要吃三淨肉,殺生的和吃肉的,誰罪過更大!

要不要吃三淨肉,殺生的和吃肉的,誰罪過更大!  有個家庭,女主人學佛了,不殺生。然後男主人殺好了,她就拼命吃,吃的比大家都多。這樣子女主人的罪業,比男主人還大。這個叫做偽心持戒,罪過更大。  第一,如果自己裝好人,讓別人下地獄,這就不是好人。而是最大的壞人了。學佛了,明知道因果,不可殺生,也不會去殺,但別人殺了,他吃肉就特別開心。這就是裝好人,不是為我殺的啊之類的。   大家以後要不要吃三淨肉,如果吃的特別香,那就要好好反省了。當下就是最大的壞人。因為你要吃,所以有人殺,你吃了一條魚,對方就要多殺一條魚。那還沾沾自喜,說我沒有殺生,我不見殺,不聞殺,這就是自欺欺人。  那修行人要怎麼樣,把壞事都給自己擔下來。修行人,千萬不要看著別人下地獄,自己沒有下地獄就沾沾自喜。而是要勇敢的去救別人,不讓別人下地獄,哪怕自己下地獄。這才是修行人。  以前有個破山和尚,當年張獻忠殺人如麻,要破城殺人。那破山和尚就向他請,說不要亂殺無辜。張獻忠說,只要你和尚能辦的到,我也可以不殺。就把狗肉,豬肉,牛肉,酒都擺出來,讓他吃。破山和尚持戒精研,他說,如果讓一城百姓都免於殺,老僧這一戒,又算什麼。說完就吃了。那個張獻忠,也是盜亦有道。也就不殺了。  這才是佛法的精髓,為了救人,寧可自己下地獄。不要看到別人殺生,就罵人說,業障鬼,造殺業,賣魚賣肉,地獄果報。然後呢,我們吃魚吃肉還吃得津津有味,你說誰下地獄最快?   所以,佛弟子,不要講說我可以吃三淨肉。佛說可以吃,是因為方便說而已啊,怕你一下子接受不了,慢慢調教。現在已經調教的差不多了,你還這麼執著吃肉?

藥師佛聖誕特輯 |《藥師寶懺》所說的十六種病與十三種藥

藥師佛聖誕特輯 |《藥師寶懺》所說的十六種病與十三種藥 報國寺 《藥師寶懺》中列述眾生無始以來有十六種病: 貪瞋嫉妬之病憍慢自傲之病不識善惡之病不信罪福之病不孝五逆之病破辱三寶之病不修齋戒之病破犯屍羅之病自贊毀他之病貪得無厭之病迷聲逐色之病貪香愛觸之病信邪倒見之病躭淫嗜酒,放逸無度之病設復遇醫,授與非藥之病無餘量災難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之病 藥師如來慈悲大醫王,應病設十三種藥:

弘一法師:困苦時努力,享樂時留心!

弘一法師:困苦時努力,享樂時留心! 佛指示我們,這個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義的人,就生起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這個人生毫無意思,因而引起消極悲觀,對於人生應該怎樣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 這是一種被誤解得最普遍的,社會一般每拿這消極悲觀的名詞來批評佛教的,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於消極悲觀的錯誤,其實「人生是苦」這句話,絕不是那樣的意思。 凡是一種境界,我們接觸的時候,生起一種不合自己意趣的感受,引起苦痛憂慮,如以這個意思來說苦,說人都是苦的,是不夠的,為什麼呢?因為人生也有很多快樂事情,聽到不悅耳的聲音固然討厭,可是聽了美妙的音調,不就是歡喜嗎! 身體有病,家境困苦,親人別離,當言是痛苦,然而身體健康,經濟富裕,合家團圓,不是很快樂嗎!無論什麼事,苦樂都是相對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說人生是苦,豈非偏見了。 那麼,佛說人生是苦,這苦是什麼意義呢?經上說:「無常故苦」一切都無常,都會變化,佛就以無常變化的意思說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體健康並不永久,會慢慢衰老病死,有錢的也不能永遠保有,有時候也會變窮,權位勢力也不會持久,最後還是會失掉。以變化無常的情形看來,雖有喜樂,但不永久,沒有徹底,當變化時,苦痛就來了。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