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我們當下的一念心,事實上具足十法界

我們當下的一念心,事實上具足十法界大願法師 苦惱難無畏,眾生有種種的苦惱,能夠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都能夠得到觀世音菩薩加被,這是總答。底下還有七難是火難無畏,水難無畏,乃至於黑風羅剎難無畏,這些種種七難是別答。  佛開示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我們知道有世間的善男子,小乘的善男子和大乘的善男子。觀經三福上面所說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世間的善男子。「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小乘的善男子。「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大乘的善男子。此地無盡意菩薩能夠為了幫助眾生而向釋迦佛請法,有大善根,有大智慧,有大慈悲,能夠代眾生來請法,所以稱為「善男子」。  「善」是調柔的意思;「男」是質直,直心是道場;有這個兩種品德稱為「善男子」。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如果有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的眾生,包括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包括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這個十二類眾生可以包括無量百千萬億眾生。他們受種種苦惱,身體的痛苦稱為「苦」,心的痛苦稱為「惱」,身痛苦,心煩惱,身心痛苦。受種種身心痛苦的時候,能夠聽聞到觀世音菩薩的德號,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就能夠救度他們,所以名為「觀世音」。  事實上惑、業、苦三者環環相扣。首先是我們的心迷了,本來十方法界一切依報、正報都是從心而建立,我們心迷的時候就妄執諸法為心外實有而妄起分別,妄有取捨,所以招感六道輪回,這是惑,迷惑以後就會造業,造業以後就招感苦果,所以惑、業、苦三者連環,因此受種種的身心苦惱。我們念觀世音菩薩,我們學佛,就是要能夠讓我們的心轉迷成悟,就能夠離苦得樂。  唐朝時候有一位無德禪師,有一天他接待三位信徒來訪,這三個居士一進來以後就說:「師父啊!我聽到人家都說學佛能夠解除人生的種種煩惱痛苦,我們也信佛好多年了,但是並不覺得很快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無德禪師就很安祥地對他們說:「你們要想快樂並不難,但是首先要明白,先想想你們為什麼活著?」  第一位信徒就說:「人總免不了一死,死亡太可怕了,所以我要活著。」  第二個就說:「我現在活著還有精力,我拼命地勞動,努力地多賺點錢,希望將來老的時候能夠享受到糧食滿倉、兒孫滿堂的這種快樂生活。  第三個就說:「我可沒有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要活著,否則的話,我一家老小怎麼辦呢?」  禪師就說:「你看看,難怪你們快樂不起來,因為你們每一天所想的只是恐懼死亡,年老的時候怎麼辦,想著我要被迫勞動來養活一家老小。那你沒有目標,沒有信念,沒有理想的生活,當然就活得很疲勞,很累。」  這三位信徒就反問禪師說:「您要說生活的目標、理想、信念,這個口裡說說就可以,但是不能當飯吃,有什麼用啊?很空洞,還是不能夠讓我們快樂。」  還一個說:「如果是我能夠有很美滿的感情生活的話,我就覺得很快樂。」  還一個說:「如果我財富自在,金錢很多的時候,我就覺得很快樂。」  禪師就反問他們說:「為什麼有些人他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感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壓力更大呢?」 三位信徒想想也有道理,他們啞口無言,不知道怎麼回答。  禪師就開示他們說:「其實人要能夠活在當下。」   因為我們當下的一念心,事實上具足十法界。我們的心不念佛法界就念菩薩法界,不念四聖法界就念六凡法界,所以事實上只要我們當下的每一個念頭都覺悟,當下這個念頭就是佛,「前念迷即是凡夫,後念悟即是佛」,念念都能夠覺,就是念念成佛。所以事實上念念覺悟的時候,我們當下就能快樂,而不是等到年老的時候才快樂,而不是等到將來才快樂,‘快樂無憂是名為佛。’並且我們得到名譽要能夠服務於大眾才有快樂;感情是要能夠昇華為慈悲,要奉獻於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佈施貧困者和護持三寶,造福社會,這樣子才有價值。如果能夠把我們的心轉過來,念念有智慧,念念有慈悲,就是念觀世音菩薩,就能夠解脫眾苦。 ----節選自大願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學記》

【佛學常識】經書法寶迎請須知

【佛學常識】經書法寶迎請須知 一、迎請法寶須知 1、迎請法寶者,鬚生大恭敬心、感恩心,作難遭想,根據自己的需要恭請。 2、佛經非藏品,若束之高閣,而不使其流通,則恐招遮擋佛光之罪過;可待前次所請法寶閱讀畢,再行迎請其他所需法寶。自己不需要時可與需要之人結緣,以節約人力物力; 二、法寶安置須知 1、經典應放在其他書籍的上面,經書有它的層次,由上而下依次為:純粹經典、課誦本、菩薩論、註解經典、佛像、菩薩相、祖語。盡量按次第彌善。

日常生活中不能有怨恨心和報復心

日常生活中不能有怨恨心和報復心 你要是遇到別人傷害你,你會很歡喜,為什麼?重罪輕報。現在你罵我,你毀謗我,造謠生事,我這個罪業現在就報掉,就不要到三途。現在要報不掉,將來到三途報,那很麻煩。所以哪個人罵我,我都磕頭給他頂禮,為什麼?謝謝他消我的業障。你看他不怕墮地獄,替我消業障,我不給他磕頭,對不起他。所以不能有怨恨心,怨恨心,他墮我也墮,墮到地獄,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個太苦。所以這一定要覺悟,決定不能跟人結怨。如果有怨結,一定要化解,要懂得化解,不能夠結怨。 他看我過不去,我們想到我這一生沒有得罪他,可能在前世,因果通三世,無緣無故對你無禮,這肯定是前世因果。這些事情在平常會見到,你只要留意想一想,我們到外面去走一圈,有的時候碰到人,陌生人都不認識,見到你笑一笑、點點頭,善緣。有的時候碰到瞪你一眼,看到你好像很不如意,那是什麼?那是惡緣,可能我們第二次就遇不到。就一念之間,你就能看到善惡不一樣。所以都要用歡喜心、恭敬心去接待,他瞪我,看我不舒服,我給他阿彌陀佛,這回報很好。可以說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都是我們修行提升境界的地方,都是道場。道場不一定寺院庵堂,哪裡都是!我們才能成就道業。所以這一句,真的是要有智慧看清楚,巧妙的來運用。  ……  所以我們遭遇到困難,遭遇到災難不要害怕,逆境、惡緣在那裡考試你,看你有沒有怨恨?沒有怨恨你就大幅度的提升;如果有怨恨,你這個考試就失敗,你就不及格。所以境緣對我們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我們是禍是福完全在自己,自己在逆境里怨天,惡緣里恨別人,那你就墮落,往下面去。如果在這個境界裡面不怨天、不尤人,還生感恩的心。因為他造惡業他要墮三途,他很苦;我們有怨恨心,會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報復雙方都痛苦,不如把這個就捨掉,捨掉讓自己大幅度提升。他會墮落,墮落的時候生憐憫心,對他生憐憫心不是怨恨,他無知,造作惡業他將來墮落。我們還要生什麼?還要救拔心,我怎麼樣幫助他,他在受苦的時候幫助他減少受苦。那就是你每天誦經拜佛,把功德回向給他,他在惡道裡面減輕痛苦。他在傷害你的時候是無知,他覺悟之後他知道他錯了。我們對他更好,沒有一點怨恨幫助他。等到他脫離惡道的時候,我們自己是佛菩薩身分,真的能夠超度他,這就是禍裡面有福,福裡面有禍。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裡面,有一個故事,是一個修行人住在山上,也有十幾年不下山。以後被人發現,這個人有道有學,禮請他下山去弘法,這一下山弘法,受人恭敬供養,福報就現前,福現前了。這一現前之後,道心就退了,沒有從前那麼樣勇猛精進。有一天遇到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就講個故事,實際就講他,講一個修行人住山很好,以後被名聞利養誘惑,自己做不了主,墮落。他就問:你講是哪一個?他說:就是老兄。這是說明什麼?福裡頭有禍,那你自己要看不清楚、看不明瞭很容易墮落。   要學善財童子,什麼人是善知識?除我之外每個人都是善知識,善財童子就這麼成就的。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統統是善知識。五十三參,清涼大師說得很清楚,歷事煉心,煉什麼心?煉清淨平等覺。環境有順有逆,人事有善有惡,環境跟人事全部都是善知識。善財童子心目當中的善友,那個善友是佛,不是菩薩,諸佛如來示現來教導我的,這是活的道學,不是文字上的。他表現得很好,善人,我們看他們,心裡喜歡,完了。喜是什麼?喜是感情,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你怎麼動心?動心就被染污了。看到善行,內心真正起效敬之心,不能有貪戀。那個人表現得很可惡,見了你恨你、罵你、揍你,那是善知識,不能有怨恨心。   我們受人毀謗,這個人毀謗我,他為什麼不毀謗別人?我們學佛的人,對佛法薰修有素的人,他會想到這個問題。他毀謗我,他不毀謗別人,這是果,果必有因。我肯定在前世曾經毀謗過他,現在遇到了,受他的毀謗,這是果報。甚至於受人的陷害,這個人陷害我,他不陷害別人,如果我們過去沒有緣,沒有這個因緣,這一生當中不可能有這些果報。果必有因,因必有果,我們一定要相信,深明事理,我心就平了,歡喜接受。為什麼?帳了了,這還帳、還債付清了;付清,我身心當然自在、當然快樂,這是學佛的人。

被人誤會了,怎麼辦?

被人誤會了,怎麼辦? 證嚴上人 有人向證嚴上人傾訴:「我出錢出力,別人不願做的工作我都耐煩耐怨地拿起來做,這樣,還有人批評我、誤解我,實在令人不甘心。」 上人回答:「你好不容易任勞任怨在付出,這已經做到‘忍下去’的功夫,但還要繼續做到‘吞下去’,最後還要把它‘消化掉’,如此才是真正忍的功夫’。」 並說:「只是很會忍還不夠,如果沒有吞下去再消化掉,則忍到極限爆發出來,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所以古諺才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又說:「忍一時而爭千秋」,而佛家更言:「忍而無忍生法忍」。忍而無忍就是心中沒有忍的念頭,這是意境很高的修惟,也是忍的最高境界。一時忍不住而生氣憤怒,會摧殘自己的身心與情緒,讓腦海與心田混亂不清,嚴重時失去理性而意氣傷人,佛法上稱此為「無明」。(轉載)

法成法師:修學《金剛經》九字核心 誰記住誰得福

法成法師:修學《金剛經》九字核心 誰記住誰得福 編者按:《金剛經》是佛教的經典著作,也是流通最廣的佛經之一。《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能斷金剛」就是比金剛還堅固的意思,經文內容包含了對人生、生死、宇宙、法意等種種思考,在佛與弟子的對話中為我們解惑種種答疑,是一部開智慧、了脫生死的無上法藏。想要讀懂這樣一部經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法成法師在廣州光孝寺安居講座中,就為大家講述了《金剛經》的九字核心,接下來請看: 《金剛經》:開啓成佛之道的金鑰匙 《金剛經》是佛門之中至關重要一部經典,把《金剛經》弄明白了,無論在家出家,就都不會迷路;方向明確,就有動力和辦法去克服障礙,慧根、佛性種子就會慢慢開顯,在廣行六度萬行中慢慢使福德智慧趨向圓滿,功德圓滿,當下是佛。 《金剛經》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也非常重要,中國佛教的特質在於「禪」,而禪宗的真正建立就是依託於這部《金剛經》。六祖從五祖處領受這部《金剛經》,得其要旨,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格局。在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禪宗最晚出現,但卻是生命力最強、影響最廣的。今天漢地百分之八十的寺院都是禪宗,百分之八十的弟子都是禪門弟子。 所以,《金剛經》是開啓成佛之道的金鑰匙,是了諸煩惱、離一切苦的清淨智,是引導煩惱眾生歸於佛陀果地所必須要成就的大智慧。我們不僅要把《金剛經》弄懂,還要解行並進,如此學佛才能真正得益。

廣欽老和尚的一生修行傳奇【三月度冤魂,使工程順利】

廣欽老和尚的一生修行傳奇【三月度冤魂,使工程順利】台灣的橫貫公路,是一九六一年前後開始闢建的;後來修到天祥那一段,工程遇到了阻礙,這邊修好、那邊塌陷,工程毫無進展。負責其事的林則彬居士,是虔誠的佛教徒,他苦惱之餘,便到承天寺去請廣欽師開示,師聽聞後,答應他到現場看看。廣欽師到了天祥,即在崖上搭了一座草寮,每日在山上打坐。原來日本人統治時代,在這裡殺了許多山胞,冤魂不散,聚集在這裡,經過老和尚三個月的超度,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後來橫貫公路竣工時,林則彬居士在老和尚打座的草寮之處,建了一座塔,以銘志、紀念此事。(轉載)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